刘聪震
刘聪震简介
刘聪震,男,汉族,陕西人,1963年出生于巴山北麓一个名叫中垭的小山村,排行老四,人亦称“刘老四”。他靠自学成才,是现今时代有成就的散文家、思想家和风光摄影家。刘聪震善于思考,对社会群体有一定的研究,著有富有创新意义的《群体学》一书。
刘聪震一生多灾多难,幼时患惊风性“神经疾患”,后又因头痛被医生用酒精封闭造成双腿瘫痪,再后又被中医大师神奇的挽回了残废的双腿。他青年时期奔走四方,一生从事过工农商学兵等多种多样的职业,但一生清贫,始终为生活所困,困顿不堪。在为学的道路上,按他的话说就是“逼上梁山”、“走投无路”,在茫然而不知所措时做了一些无用的思考,这居然也被一些人贬损和攻击不断。
他的早期散文,作品以其抑郁和真诚为显著特点,注重思想,写了大量的以动植物为题材的散文,如动物类的像《鸣禽》、《蜜蜂》、《花面狸》、《喜鹊》、《燕子》、《飞虎》、《黑狗》、《高原鱼》、《泥鳅》、《野百合》、《壁虎-燕子-红嘴乌鸦》等等,植物类的像《红豆树》、《白蜡树》、《李子树》、《枇杷树》、《香元树》、《一棵枣树》、《石榴树》、《合欢树》、《瓦花》、《栀子花》、《宝石花》等等。另外,刘聪震也写过山、石、河、湖之类,如,《神秘的火神寨》、《红崖》、《蛤蟆石》、《太湖》,《汉水》、《石门沟瀑布》等等。他小到蚂蚁,大到百年古木,无所不写。而且大都写的得富于一定的寓意和深意。充分显示着他观察的细微入微和写作风格的奇异色彩。
刘聪震在语言上有较高的造诣,文字朴素,纯净,生动活泼。他的文章大多具有音乐般的旋律和节奏,但早期作品远离现实,且过于注重思想。刘聪震的散文作品常常从细小的对自己有所感动的一个小小的事物的点入手,作品往往富有着感人的力量。他的代表作有《瓦花》、《紫色马蹄莲》、《石榴树》、《高原鱼》、《家乡的水泉》、《一棵泡桐树》、《白蜡树》等,这些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和思想价值。他的后期散文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表现出对社会、对人生的俯视与批判色彩。
与此同时,刘聪震在审美视觉上也有自己的显明个性,其风光摄影作品也往往多来自于自己的身边,他的作品画面纯净,这与他写散文的风格遥相呼应着。《怎样发现身边的美》是他的摄影理论著作;《群体学》是他的社会学著作——书中阐述了“社会群体”,生成,生长,发育,发展的一系列规律。群体学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他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