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中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

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仅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说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货币经济不过是覆盖于实务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不发生实质性影响。古典经济学家通常将货币看成是中性的,其理论前提主要是货币数量论、萨伊定理再加上瓦尔拉斯的市场出清即一般均衡理论。由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货币只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会对实际经济活动如产出等产生任何影响,因而货币对经济是中性的。古典经济学货币中性的观点应该说是长期货币中性的观点,因为休谟已经意识到“在货币增加与物价上涨的中间阶段,货币的增加可以刺激工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