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肾
痛风肾也称尿酸性肾病,通常称为痛风肾病
[简介]痛风肾也称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通常称为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 尿酸性肾病在西方国家常见,国内以北方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发病率高。男女之比为9:1,85%为中老年人。尿酸性肾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控制高尿酸血症和保护肾功能),肾脏病变可减轻或停止发展,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病情可恶化并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到达无尿期是则需要透析治疗。
尿酸性肾病(痛风肾病)即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增高达到过饱和状态,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病变。
尿酸性肾病组织学特征性表现为肾间质和肾小管内出现尿酸盐沉积,可见双折光的针状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造成其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管萎缩、管腔闭塞、间质纤维化,进而肾单位毁损。在集合管形成的微小钙化可使集合管扩张,并易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本病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则多见于下列3种情况:
①细胞增殖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
②细胞过量破坏:溶血、烧伤外伤、化疗、放疗、过量运动
③肾衰竭、酮症酸中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药物、毒物导致肾脏清除尿酸盐减少
④外因性:高嘌呤饮食、过量饮酒等。尿酸性肾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约为0.3%,欧洲透析移植协会报道终末期肾衰由痛风所致者占0.6~1.%。近年来,我国人民因饮食中蛋白及富含嘌呤成分的食物摄入量增加,使痛风发病率增高。痛风多见于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发作的平均年龄为45岁,而痛风肾病的发生多在患痛风10年以上。
本病属中医腰痛、石淋、水肿、痹症、历节、痛风和肾劳等范畴。其病机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致脾肾匮乏,气化失司,升降失职,清浊不分,使代谢废物蓄积体内,酿生湿、浊、痰、瘀为患;或过食肥甘醇酒,湿热内蕴,脾胃受损,津液敷布代谢失常,水谷不能化生气血精微反而酿生酿生水湿、痰浊、瘀血留而不去;或劳倦过度或房事不节,劳伤肾气,耗损肝肾精血,肾失气化,肝失调达,相火亢盛,下劫肝肾阴精;亦有为毒物或毒药所中,肾脏受损,气化失职,开阖失司,水湿、痰浊内生,滞留不去。
治疗痛风肾的偏方
1.百合汤:百合20~30g,煎汤或蒸熟食,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功效: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百合含有秋水仙碱等成分,对痛风性关节炎有防治作用。
2.百前蜜:百合20g,车前子30g,煎水约500ml,加蜜一勺,调匀服,每日1剂。功效:补肺益气,健脾利尿。车前促进尿酸排出,可防止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3.赤豆薏仁粥:赤小豆50g,薏苡仁50g,熬粥服,每日1剂。功效:补益脾胃,利尿渗湿。有促进尿酸排出作用。
4.土苓粳米粥:土茯苓30g,粳米50g,先将土茯苓煎成药液,再入粳米熬成稀饭,每日1剂,可经常服用。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
5.山慈菇蜜:山慈菇5g,煎水,加蜂蜜一勺,调匀服,每日1剂。功用:解毒化痰,散结消肿。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成分,适用于湿热型急性痛风肾发作期。
6.桃仁粥:桃仁15g,粳米150g。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再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适用于瘀血痰浊痹阻型痛风肾。
7.加味萝卜汤:萝卜250g,柏子仁30g。萝卜洗净切丝,用植物油煸炒后,加入柏子仁及清水500ml,同煮至熟,酌加食盐即可。功用:养心安神,利尿渗湿。常服可预防痛风发作。
8.防风薏米粥:防风10g,薏苡仁30g。水煮至米熟,每日1剂,连服1周。功用:清热祛风行痹。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肾。
痛风肾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尿酸性肾病(痛风肾病)即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增高达到过饱和状态,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病变。尿酸性肾病组织学特征性表现为肾间质和肾小管内出现尿酸盐沉积,可见双折光的针状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造成其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管萎缩、管腔闭塞、间质纤维化,进而肾单位毁损。在集合管形成的微小钙化可使集合管扩张,并易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本病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则多见于下列3种情况:①细胞增殖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②细胞过量破坏:溶血、烧伤外伤、化疗、放疗、过量运动③肾衰竭、酮症酸中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药物、毒物导致肾脏清除尿酸盐减少④外因性:高嘌呤饮食、过量饮酒等。尿酸性肾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约为0.3%,欧洲透析移植协会报道终末期肾衰由痛风所致者占0.6~1.%。近年来,我国人民因饮食中蛋白及富含嘌呤成分的食物摄入量增加,使痛风发病率增高。痛风多见于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发作的平均年龄为45岁,而痛风肾病的发生多在患痛风10年以上。
本病属中医腰痛、石淋、水肿、痹症、历节、痛风和肾劳等范畴。其病机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致脾肾匮乏,气化失司,升降失职,清浊不分,使代谢废物蓄积体内,酿生湿、浊、痰、瘀为患;或过食肥甘醇酒,湿热内蕴,脾胃受损,津液敷布代谢失常,水谷不能化生气血精微反而酿生酿生水湿、痰浊、瘀血留而不去;或劳倦过度或房事不节,劳伤肾气,耗损肝肾精血,肾失气化,肝失调达,相火亢盛,下劫肝肾阴精;亦有为毒物或毒药所中,肾脏受损,气化失职,开阖失司,水湿、痰浊内生,滞留不去。
1 诊断
1.1临床表现
1.1.1症状:可由小管间质病变导致多尿,夜尿;发生尿路结石可出现血尿、腰腹部绞痛、甚至突然无尿;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晚期肾损害严重,可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臭、少尿浮肿等慢性肾衰竭表现。
1.1.2体征:常见足趾、踝、膝、肘、腕、掌指、指间关节的红肿;急性期局部皮肤剧烈疼痛、发热、暗红,反复发作,局部可形成痛风石,关节畸形;若痛风石处皮肤破溃,可形成溃疡,经久难愈,可有白垩或面糊样结晶物溢出。可有血压升高、贫血,晚期可见水肿。
1.2辅助检查
1.2.1 尿常规:尿pH值<6,可有轻度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及白2细胞尿,合并结石常出现肉眼血尿;
1.2.2 血、尿酸测定,男性>420μmmol/L(7.0mg/dl),女性>350μmmol/L(6.0mg/dl),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3.57mmol(600mg);
1.2.3 其他检查:①B超:尿酸结石可在腹部B超提示尿路结石,晚期肾损害严重B超提示双肾萎缩。②X线:尿酸结石腹部X线平片不显影,如尿酸结石基础上合并钙盐沉积则腹部X线平片可显影,静脉肾盂造影可帮助发现结石。③肾活检,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肾小管-间质内找到双折光的针状尿酸盐结晶。④晚期肾损害严重可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pH值降低,电解质紊乱。
1.3 诊断标准
1.3.1病史特点及症状:中年或中年以上男性,有家族史及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表现,无其他肾脏病病史而出现多尿,夜尿,尿浓缩功能受损,镜下或肉眼血尿可伴见小~中等量的蛋白尿,或出现尿路结石及突然发作的关节红肿、疼痛等症应首先考虑本病。
1.3.2体征:常见足趾、踝、膝、肘、腕、掌指、指间关节的红肿;急性期局部皮肤剧烈疼痛、发热、暗红,反复发作,局部可形成痛风石,关节畸形;若痛风石处皮肤破溃,可形成溃疡,经久难愈,可有白垩或面糊样结晶物溢出。可有血压升高、贫血,晚期可见水肿。
1.3.3化验:血尿酸测定,男性>420μmmol/L(7.0mg/dl),女性>350μmmol/L;24小时>4.17mmol(700mg);尿pH值<6;尿石为尿酸成分。
1.4 分型分期
1.4.1 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起病隐匿,青春期前无异常发现,青春期后血尿酸逐渐升高,此期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中年以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早期表现为轻度腰痛及轻度蛋白尿,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间质使肾小管功能受损,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为肾脏受累之最早指征,临床表现为多尿、夜尿;部分病人有轻度水肿、血压升高。尿尿酸排泄量增加,pH值<6。尿尿酸结石阻塞肾小管可引起肾绞痛和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结石阻塞尿路可引起继发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热及腰痛症状,尿中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获阳性结果。病程迁延可达10年以上,晚期累及肾小球,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尿尿酸排泄减少,终末期呈尿毒症临床表现。
1.4.2 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起病急骤,多见于患有骨髓瘤、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或在恶性肿瘤放、化疗过程中,血尿酸可在短期内急剧升高,引起急性高尿酸血症;亦见于严重的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服用增加尿酸排泄药物后,由于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及肾间质内,肾小管被尿酸充填、堵塞,导致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1.5 鉴别诊断
1.5.1 各种原因所致的继发高尿酸血症:本病须与其他肾脏病致肾功能减退,尿尿酸排泄减少所继发的高尿酸血症鉴别,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者痛风发作次数频繁,关节炎表现明显,肾功能障碍出现晚;而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者痛风发作不明显,肾功能障碍出现在先。由于肾脏病终末期肾小管严重受损,致使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显著减退,因之尿尿酸排出量可能不减少,故不能以24小时尿尿酸排出量作为原发或继发高尿酸血症诊断依据,当证据不足时不要轻易下尿酸性肾病诊断,应仔细除外其他肾脏病。
1.5.2 结石梗阻引起继发性肾盂肾炎:由于结石梗阻使肾盂肾炎反复发作,不易控制,常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而对引起肾盂肾炎的病因(尿酸结石)为作出诊断。应对反复发作肾盂肾炎者追问有无血尿、肾绞痛史,如有高尿酸血症,且尿石成分分析为尿酸盐,可帮助诊断。
2 辨证
该病总以本虚(肝、脾、肾之气、阴、精、血亏损)邪实(水湿、湿热、痰浊、瘀血)为病机关键,根据病情轻重分潜症、显证和终末阶段来分阶段辨证。
2.1 潜症阶段: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微不适,化验见血/尿尿酸水平增高,尿检轻度蛋白尿等。属脾肾虚弱,清浊失司。
2.2 湿热伤肾:腰酸腰痛,小便黄赤,刺痛窘迫或挟有砂石,舌质红,苔黄腻。
2.3 湿热阻络:关节疼痛,甚如刀割,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困倦乏力,腰背沉重,转侧不利。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2.4 痰瘀留注:腰痛、周身关节肿痛,关节结石,困倦乏力,肢体浮肿,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弦细或弦滑。
2.5 气阴两虚: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口干便结,舌质淡红或淡暗,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细弱。
2.6 终末期:面色萎黄或黎黑,畏寒肢冷,不思饮食,甚则恶心呕吐,口中溺臭,尿少浮肿,或形体枯槁,心悸气短,大便不畅,舌质淡胖,苔垢腻,脉沉细或细弱。属脾肾衰败,浊毒内蕴。
痛风肾的治疗早期有轻度单侧或双侧腰痛。约有20%~40%的患者早期可间歇出现少量蛋白尿,一般不超过++。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还可有镜下血尿。尿呈酸性、可有轻度浮肿、中度良性高血压。几乎均有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早于肾小球功能受损。可有夜尿增多、多尿、尿比重降低、等张尿。其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氮升高。病情常缓慢发展,晚期因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导致肾功能不全而威胁生命,需要血透治疗。17%~25%死于肾功能哀竭。痛风性肾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约占尿毒症病因中的1%。
治疗原则:
1.减少尿酸的产生和摄入是关键中的关键,尤其是抗氧化如ASTA虾青素保护。其次促进排泄的药物慎用。化学药物此时一定要慎用,以保护肾脏肾小管。20%的肾病是药物引起的。
2.中药可以用一些虫草之类保护肾小管间质。
3.晚期只能是透析或移植治疗。
痛风肾术后饮食
体重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免疫抑制剂用量隐性增加或是减少,对保护移植肾功能和防止排斥反应都是不利的。患者应根据体重和尿量,控制饮水、饮食量,以调节每天的出入量。另外,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可以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力衰竭。水分过少则会影响移植肾的灌注量,进而影响其功能。
谷物:
推荐多吃粗粮(玉米、高粱、荞麦、薯类等)。一方面粗粮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另一方面粗粮里含有大量的食物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
蔬菜:
多吃新鲜蔬菜,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比如:胡罗卜:含有丰富的胡罗卜素;白菜: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茄子:含糖及多种维生素,有清热、润肠效果;西兰花:富含维生素和铁、钙,能预防贫血、抗癌;西红柿:富含维生素及铁、钙、镁等矿物质,能抗癌和预防心脏病。建议人们每天吃200g以上的绿色蔬菜。
肉类:
总的来说“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鱼肉”。鱼类除含有优质蛋白外,还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及EPA、DHA,后两者可降低胆固醇、防止血小板聚合、降低血液粘度,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吃鱼肉好并不是别的肉都不能吃,或者总吃鱼肉。
因为肉类消化时间比较长,推荐在午餐时吃,肉量不宜超过200g,在早餐或晚餐时补充少量的牛奶和鸡蛋,就完全可以满足身体一天对动物蛋白的需要了。
“骨头汤”对于肾移植术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而言也是营养佳品,既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又可以补充钙,预防骨质疏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