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真缘
作者长春侠友马舸。
马舸的《幻真缘》是《江湖拾遗录》系列的开篇之作。以尚瑞生的离奇经历为线索,为读者揭开了佛经禅理的一角。我认为马舸写出了佛的真谛,若论对禅机的见解,他与金庸实在是难分轩轾。金庸本人虔心向佛,颇通禅理,因此他笔下的得道高僧总给人一种勘透生死、参破红尘的感觉。而在《幻真缘》中,那个无名的烧火僧竟是紧那罗王的法相,令人惊异之中又带有几分疑惑。我前后翻看数遍,总觉得《幻真缘》的内容太过玄奇荒诞,有许多思索不透的地方。
带着种种疑问,我开始重新阅读这篇小说。尚瑞生为什么会得到当世两大高人张三丰及无名老僧的垂青,授其禅理及武学真谛,言其大有过人之处,而最终得到天下的却是其貌不扬的朱元璋?我想,尚瑞生固然是胆识过人,怀着一腔怨愤杀进了蒙古人的营帐,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又进了佛教圣地少林寺,经历了种种磨难,对人生的态度也不再是听天由命,而是转变为我命由我不由天了。好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当他遭受了少林僧人无数次的毒打以后,再不愿受那闲气,一把火烧尽神殿,茫然逃出。也许这是对佛的深深亵渎,但同时也说明他对佛开始提出质疑。这绝不是一种无谓的自大成癖!世人受苦受难,总会祈求神灵庇佑,决不至于作出这等亵渎神灵的举动,可是对尚瑞生来说,因为和少林僧人法胜投缘,又在他热情的接引下去少林疗伤,由高僧信德亲自为他疏通筋骨,医治伤势,尚瑞生感激之下纵使在寺中受尽折磨也咬牙苦忍,不料当他听说这其实是羁押自己折辱自己的诡计后,心中又悔又恨,几近绝望,那个时候他大概没有认真想过自己以后究竟该何去何从,总之那些少林贼秃如此可恶,就是在那儿多待一刻自己心里也不好过。
尚瑞生逃出了少林寺,不料那无名僧竟如影随形跟在他身后,此后那无名僧死而复生、大破蒙军的离奇事迹更是让他对心中本已动摇的佛重新改变了看法。在武当山上,张三丰飘逸出尘的气质已经令他心折万分,可是那无名僧却说张真人还没到忘物脱俗的境界,仙、道、佛这些常人难以索解的问题再次在他心中激荡。
不同于修真小说的是,《幻真缘》看似荒诞不经,其实却是大有来历,紧那罗王在佛教中是真实存在的,虽然里面有些内容太过玄奇,其实却是作者立意所在。仔细一想,没有慧根的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场幻梦,而真正的局中人反倒清醒明白些。尚瑞生真的明白佛了吗?当他孤身一人杀退蒙军的围歼,面对故人的顶礼膜拜时,也曾得意忘形,真个以为自己就是大明王转世,是汉人的大救星。反而是处变不惊的朱元璋对此神色淡定,不曾有丝毫动容。能得到天下的人自古就是异人,尚瑞生或许也能算得超凡入圣的境界,只不过比起朱元璋那种气魄来未免稍逊一筹。朱元璋毕竟是个霸主,虽然气魄宏大,却也不免有褊狭的时候。可见不论是谁最终争得天下,始终是一场权力的过渡,世间万物要达到浑然天成、和谐自然总是有点痴人说梦。
尚瑞生有佛心、有悟性,可是比起无名僧来只能算个陪衬,我一直认为无名僧才是真正的主角,尚瑞生实际上是个线索人物,作者借这个人物引出无名僧,向读者阐述佛理的真谛。就在写佛这方面,作者是写得极成功的,只是真正看得懂的人未免少了点,我也只是略窥门径而已。虽然还有很多东西作者将之隐喻其中,希望有悟性的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懂读透,而不是像其他作者那样唯恐读者看不懂自己写的东西,务必要揭开所有的谜题,从这方面来看,马舸确实是个世外高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受大众推崇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幻真缘》在写人性方面也是上上之作,对百姓疾苦的直面描述更是令人动容。马舸大概是个理性的人,对蒙军蹂躏屠戮汉人的场景描写以及韩山童被凌迟的那个场面始终深深烙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在那个时候,你很难想象黎民百姓过的竟是这样生不如死的悲惨生活,无怪乎朱元璋振臂一呼,万千疾苦大众挥旗跟随,谁知道百年之后又是什么情形呢,反正能将自己解脱苦海才是最要紧的事。
在《幻真缘》中,武功其实只是末流,虽然这是篇武侠小说,但作者倡议的却是对人性对道义的深刻思考。到底什么是神,什么是佛?读者大概不会那么认真的去想,作者却早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写进了小说,因此他笔下的一些人物才会拥有那么不可思议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幻真缘》其实是一部很写实的小说,玄奇只是形,佛理才是实质。这世上真的会有神佛吗?我说我不相信,你信吗?可是作者心中却有一方不为人知的天地,正因如此才那么不易为人所理解。作者是个高雅的哲人,他借讲故事的方式在阐述机锋,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我想真正读懂他作品的人应该会越来越爱看他写的东西吧,还有谁比他更能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呢?马舸写出武侠世界的沧桑,写出来那个年代的无奈,真乃神人也,令人心折!
马舸在《幻生缘》里写了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有尚瑞生舍弃生死独闯蒙军营帐、黎民大众为蒙军践踏蹂躏、韩山童为蒙军擒住凌迟处死、无名僧孤身破三万铁骑数段,每一段都值得拿来细细品味。
其中有两段一直是我认为写得最令人难以忘记的,一段就是黎民百姓在蒙军的统治下过着倍受煎熬的痛苦生活,作者以尚瑞生和无名僧的视角写他们经过之处,百姓皆面黄肌瘦,不成人形,甚至到了宿县看见那里十六七的女孩子连裤子都没得穿,到处只听到一片哭声。在固镇附近,尚瑞生忽然见到百姓多了起来,本以为终于找到一片安宁乐土,不料随后追来的蒙军将百姓们像牲畜般圈围起来,将所有男子的手臂尽数砍断,对百姓们纵情侮辱,肆意取乐。看到这一段,我想每个有血性的人都会有种愤慨的感觉吧,马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当时的汉人被划分为第四等的贱民,被任意辱杀,根本就不被当作人来看待。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又有多少年是真正太平无事的呢?只要一有战争,最受罪的总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何况当时的汉人已经被蒙古人统治了近一个世纪,尚且受到这样深重的灾难,在元宋交战的那些烽烟岁月里,平民百姓受的灾难就更是不可计数了。作者在前一段写到,当尚瑞生和石耀庭看见黎民大众站立街头,被任意践踏,不啻羔羊,心中都蹿起老大的火来。当石耀庭将那几个肆意逞凶的蒙古兵杀掉以后,百姓们却硬拉着两人,要他们承担责任,不要牵连到自己身上。这段看似荒诞可笑,其实却是令人既无奈又心痛的经典段落。仔细想想,当时的黎民百姓连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就连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尚瑞生想为尚义堡死去的乡亲们报仇,都要借口宰骡子慰问乡亲向做屠户的尚满仓借刀。百姓们在蒙古人的残酷镇压下只能祈祷自己还能活下去就行了,至于过什么样的生活那是不敢奢求的。蝼蚁尚且苟且偷生,更不要说是活生生的人了,那真是一部汉人的血泪史啊!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充分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也为自己的民族受到别族的压迫而愤愤不已。现实是残酷的,社会是黑暗的,而到了马舸的笔下,这种残酷这种黑暗又带有几分血腥的情形,在作者客观的叙述下更有一种令人为之动容的悲凉基调。
在接下来的一段里,马舸写韩山童被抓来示众,蒙酋和林王传令下去,只要对自己磕头,就能免其一死;有人骂韩山童一句,或者打他一个耳光,立赏千金。可是大家宁愿不要性命,也不愿做任何折辱韩山童的事情。在百姓的心目中,韩山童是弥勒转生、明王出世,是汉人的大救星,只有他才能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虽然蒙古人百般威逼利诱,可百姓们不为所动,虽然不愿屈服的人死状极其惨烈,大家依然把韩山童当作神佛般顶礼膜拜。我到现在还能想起书中那种凶残悲惨的情形,可悲的是蒙古人自以为征服一个民族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武力,却难以想到汉人即使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心里是一点也不愿屈服的。就在这时有个小女孩冲出来打了韩山童一个耳光,责怪他为什么不能保全她的家人。这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绝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才去打韩山童,她认为父母是因为跟着韩山童才会死的,使自己小小年纪就沦为孤儿,所以她有理由质问韩山童。我想问问读者,你认为这个细节是废笔吗?我觉得当然不是,马舸文章的深度直到此刻才毫无保留地显露出来。当写到刽子手为韩山童行刑的时候,韩山童的表现真是个铮铮硬汉,面对千刀万剐,连哼都不哼一声,只在快咽气的时候对百姓们说,不要再跪蒙古人了,蒙古人迟早会被驱出汉人的土地,重新还他们一片净土。不知道在看这段的时候你们感动了没有,作者的立意之深,笔触所至,竟把这个正经受屈辱的华夏民族写得有声有色,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峰。
在这篇小说里,尚瑞生不仅仅是个直观的目击者,他的所看所思所想无不暗中迎合作者的心意。《幻真缘》的成功之处,也就在写出了人性,写出了一种真实的毫不矫揉造作的历史沧桑感。也许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烦躁不安,谁又会为历史的曾经遗憾?作者希望我们能记得那个人非人的时代,永远记下华夏民族曾经受到的屈辱。
石耀庭号称“天下武功三分半”,江湖人士无不想挑战他藉以成名,那个时候的江湖更像一个凌乱毫无秩序的江湖。说到武功,石耀庭最终还是输给了少林寺的法明。法明习武成痴,在武当山上挑战张三丰,虽然最后还是输了,却令张三丰觉得汗颜。法明为了追求武学的最高境界,恳求无名僧能收他为徒,而无名僧近似呓语般的点化却令人大开眼界。无名僧做事处处出人意表,真是很令人费解的一个人物。但要真说起武功,恐怕无人能出其右吧!从文章的最后我们不难看出无名僧其实就是紧那罗王的法相,在这个荒诞的情节中,无名僧又代表着什么呢?我想可能代表着作者对佛的理解及阐释吧!像法明这种练武成痴的人,无名僧却说他胜负之心太强,不当传他法门。像张三丰那样仙风道骨的一派宗师,无名僧却说他只能算半个“真人”。无名僧大概要算是故事里唯一的明白人了,行事处处令人难以琢磨,却处处暗合天道。也许这又是作者要在文中表达的主题吧。作者真正要阐述的,可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何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何为人道?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就是时间万物无处不和谐,循环因果无处不和谐。也许蒙古人不该打汉人,汉人也不该打蒙古人,大家相安无事多好,可是为了上层的征伐欲望,却要枉死多少人命?作者最后写朱元璋灭了元朝统治,只是淡淡一笔,看来实在教人不过瘾,照理说蒙古人那么欺负汉人,最后朱元璋替汉人出头,怎么也该写点诛杀蒙军大快人心的情节出来吧!可是作者没有,也许作者的轻描淡写正是为了避免宣扬战争,战争实在不是好东西,作者是衷心希望每个民族之间都不再发生战事的。尽管这个心愿在那时看来是那么可笑,可是却代表了大众的心声。
时至今日,社会也很难达到作者那样的理想境界,《幻真缘》是一篇寓言,它告诉我们什么是人道,什么是天道,什么才是劳苦大众需要的。马舸已届不惑之年,人生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他对佛的理解也已超出一般人的境界。在这个似真实幻的武侠世界里,谁才是真正的主角,谁能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