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基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长度基准

长度基准是保证量值准确和实现互换性的基础。

现行长度基准采用光的波长作为长度单位,因此长度基准“米”的复现精确度不再受“米定义”的限制。

在古代,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后来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承认并重新把“米”定义为:“在零摄氏度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中的铂铱米尺的两中间刻线间的距离。”从此,“米”的定义由端面距离转为刻线间距离。

但用刻线间距离来定义米也有缺点,如刻线质量和材质稳定性等都会影响其尺寸稳定性和复现精确度的提高,而且一旦毁坏,就再也无法复现。

1950年以后,由于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现精确度高、单色性好的光源。同时宣布废除1889年确定的米定义和国际基准米尺。

1983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了现行“米”的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路程的长度”。因此现行长度基准“米”的复现精确度不再受“米定义”的限制。

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的专家阿利•莫罗的话说:“采用光的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问题,与纪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所制普遍的原器有关。”

用发出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作为长度基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这种方法与几千年后的今天采用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基准,其基本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