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兰
简介柏林奥运会上,他是中国拳击队队员,在赛场上连胜强敌,血战到底,只因裁判无理判罚才与决赛无缘。
抗日战争时期,他是一名中国军人,率部阻击日军四昼夜,最终以集束手榴弹炸敌人坦克时壮烈牺牲。
为国捐躯后,他被授予民族英雄称号,但其事迹却被淡忘,我们只能从他的后人那里才能找回这段历史。
12月24日,在本报做了奥运历史人物系列专题报道之后,记者意外地接到一个读者的电话。在电话里他告诉记者,他岳父王树芳的父亲是曾经作为中国代表团拳击队成员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拳击运动员王润兰。
带着对这位鲜为人知的英雄的好奇,记者走进了王润兰的儿子王树芳位于北京西郊五孔桥的家里。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王润兰和拳击队、举重队队友的合影静静地摆在电视旁边的柜子上,照片中的王润兰身材挺拔,穿着短裤背心直视前方,英气勃发。
战争无情,王润兰在短短的4年间完成他整个人生的几个跨越,给世人留下他刚毅英勇的壮举后,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曾经试图改变的世界。而他的后人,只能靠报纸报道、文献资料来增加对他的了解。
他本是一个奥运会历史上的英雄,却为何默默无名?他本是抗战史上的烈士,又为何鲜为人知?在这个让世人感到陌生的英雄背后,到底有哪些故事?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他的后人的帮助下,开始了解这位英雄的一生。
生平幼年爱好武术。1934年,考入北平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二期。体格健壮,有武术基础,被选入该校业余拳击队,经训练武艺大进。1936年,被选为出席第11届奥运会拳击队选手。预赛中,先后战胜日本、英国选手,取得决赛权。但大会无理改判我队失败,决赛权被取消。几经交涉终因我国力衰弱而未奏效。回国后不久,任三十二军补三团三营排长。抗日战争开始后,与部队积极投入战斗。1937年9月14 日,他率部队在漳河北岸阻击来敌,连战4昼夜,负伤后坚持指挥作战。9月21日拂晓,带几名战士以集束手榴弹炸敌坦克时,壮烈牺牲。国民政府国防部授予他 “民族英雄”称号。
离家出走弃商从戎“你应该学习如何经商,这才是正路,不要整天舞枪弄棒不学无术。”1934年,在河北的一个老式大家庭里,在七个兄妹中排行老大的王润兰在得到父亲的“禁武令”后并没有听从父亲给自己命运所做的安排,而是选择了离家出走。
在那个家规极严、崇尚顺从孝道的旧式封建家庭中,顶撞父亲、离家出走无异于大逆不道。但是,王润兰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年仅5岁,而且刚刚失去娘亲的儿子。
“在外地念书的大哥中学毕业后,我父亲想让他学商业,学习做生意,大哥不同意,和父亲吵了几句,大哥一生气,穿上衣服皮鞋就走了……”这是王润兰的四妹王硕英写的关于她哥哥王润兰离家出走的回忆。
1913年出生的王润兰是河北饶阳县留楚村人,家境富裕,他自幼爱好武术,每天都跟着村里会武术的人学习拳脚。1931年他考入了省立河间中学,在校期间他的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并且爱好各项体育课目,中华各派的拳术、器械和武术套路在他中学期间也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34年王润兰离家出走的时候,刚刚21岁。他离家出走后考入了国民军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在北平(北京)举办的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二期。入学不久他就靠着自己优良的武术底子被选入了商震创办的西洋拳击队学习拳击,他勤学苦练迅速掌握了西洋拳击的基本技术,在动作要领方面也有他的独创之举,受到教练员的好评。
“我听姑姑说父亲个头很高,有1米8多,我们家里人没有那么高的个子的,结果家里的门都不够高,他在家里的时候进出门都要弯着腰低着头。而且他身体特别好,从小到大很少生病,平时在家里的时候就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几乎每天都踢球、打拳什么的,而且特别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听说他还喝兔子血来保健。”
王润兰的离家出走给那个旧式家庭一个很大的触动,但是1936年当他穿着挺拔帅气的军官装再回到家里时,父亲看到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儿子,原谅了他。
也就是在那一年,第十一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了包括69位运动员的代表团参加了这届比赛,王润兰靠自己出色的表现被选入了只有4个人的拳击项目代表队。
赛场上遭受裁判不公待遇奥运会开幕前,中国代表队按期到达了柏林。由商震资助的两名三十二军拳击手靳贵第和王润兰,分别参加了中量级和重量级拳击比赛。在拳击赛预赛时,第一场由王润兰出场,以三局全胜的战绩,战胜了日本选手。在迎战荷兰选手福特时,王润兰打得很苦,他在血流满面、站立不稳的情况下,仍顽强支撑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终局依然屹立不倒,被赞作“虽败犹荣”。在和英国选手对打时,王润兰在第一、二局以1比1打平,第三局开始,王润兰在熟悉了对手的套数、拳路,发现他的破绽之后,抓住机会,连续出拳猛击其头部,重重一拳将他打翻在地,10秒钟过去了,他未能站起,裁判判定王润兰以2比1取胜,获得了决赛权。这是中国代表团69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中第二个取得决赛权的选手。但是3天后,当决赛即将开始时,中国代表团领队突然接到奥运会组委会通知,说王润兰在预赛时已判失败,不能参加决赛。闻此通知,中国代表无比义愤,有些外国代表闻知此事亦纷纷表示声援。在众议声中,领队前往交涉,一拖两天,几经来往无一奏效。就这样,在众目睽睽的柏林奥运会上,由于国力的衰弱和政治的因素,组委会一些人公然颠倒黑白,剥夺了中国运动员的决赛权。“拳击选手也是你来我往的每日斗上一阵”、“王润兰在风浪袭击的时期中,躺着一直没有起来”、“拳击昨日开始我王润兰奋战到底”……在王润兰远赴德国柏林参加奥运会期间,受到了很多国内媒体的关注,包括他在乘船去柏林过程中由于海上风浪晕船、和其他拳击运动员训练、在奥运会上的比赛成绩等。
壮烈牺牲参加完柏林奥运会回国后不久,王润兰就担任了国民党三十二军补三团三营排长。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与部队积极投入战斗。1937年9月14日,他率部队在漳河北岸阻击来敌,连战4昼夜,负伤后坚持指挥作战。9月21日拂晓,带几名战士以集束手榴弹炸敌坦克时,壮烈牺牲,国民政府国防部授予了他 “民族英雄”称号,并且给了几十块钱的抚恤金。“1945年解放战争后,很多当年参加战争的老兵都回家了,我们家里人就天天盼着我父亲回来,可是一直一点音信都没有。后来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就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国防部,询问我父亲的下落,才知道我父亲在1937年的时候就牺牲了,而且牺牲得特别惨烈,是绑着手榴弹和他战友一起冲向的敌人坦克……”对于王润兰的英勇牺牲,王树芳表示家里很多人其实都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我5岁他离家出走后,我记忆中他就回过两次家,一次是读完军校后,一次是奥运会结束后。我对他的印象大多都是从我姑姑、爷爷口中得知的,还有就是家里挂着的他在学校参加比赛时得过的一些奖牌和奖状,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这些东西都给烧掉了。”在王树芳的家里,没有一件王润兰生前的遗物,但是他的家人还是很细心地去国家图书馆翻阅1936 年、1937年的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当时关于他的每一篇报道、每一张照片都翻拍下来,而王润兰和他的队员参加柏林奥运会时的合影则被翻拍成了一张大照片,工工整整地放在相框里。
后人追忆在王润兰的曾孙王琦的个人空间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起初,我对我爷爷这样苦苦寻找我太爷爷各种资料的这种行为很不以为然。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那么久以前的事情,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过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我开始理解他老人家了。一个人了解自己的家史,自己的祖先曾经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牺牲,死得英勇不屈,这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尤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一想起这段历史,总会让人感觉热血沸腾,充满动力。”
2000年,退休了的王树芳每天除了练书法、捏面人之外,其余的时间就是发动家里及老家所有人,来搜集王润兰的各种资料。他托人从香港带回《河北省名人辞典》,每家一本,书中加封信,用毛笔写道:“××:上面记载你爷爷的历史,你要时刻铭记在心,发愤图强!”,他还跑到河北省一个抗日英雄碑林查找王润兰的资料,今年上半年又去王润兰牺牲的地方河北元氏县亲自祭奠了他……
“我父亲生前并没有给我多少生动的记忆,我对他的了解主要就是从这些资料上得来的。看到这些资料,我重新好好认识了我的父亲,觉得他很了不起。”
王树芳的女婿白国强从去年夏天开始去国家图书馆搜集1936年的报纸,查找关于王润兰的各种报道。“由于那时的报纸大多是电子版,我看得很费劲,用数码相机翻拍下来也都不是很清楚,唯一还算清楚的就是那张参加奥运会时和队友的合影,我们就把它放大了,摆在我岳父的家里,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