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樱

沉樱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女作家。本名陈樱。“沉”与“陈”谐音,“樱”系指樱花。少女时期,她为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翻译的日本小说所倾倒,因此取笔名“沉樱”,以表对日本文学的爱慕。1907年4月16日,沉樱生于山东省潍县城里一个有文化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朝的学官,而父亲读的却是洋学堂,接受了新思想;二舅父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多才多艺,反对女孩儿缠足,主张女子读书、男女平权,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派人物。他的新思想,像春天的风,吹开了那颗幼小、堵塞而迷惘的心,使沉樱在浑沌之中,看到新生的前程。
沉樱的小说多着笔于爱情婚姻。作有《欲》《喜筵之后》等。关于女性写作的“自处”问题的思考,庐隐曾语:“为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而沉樱已超越为“不仅仅作人,还要作个女人”。她已经去理性思考狂热爱情下的婚姻危机。在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上,沉樱在现代女作家中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丁玲之后、张爱玲之前。
沉樱的散文作品有《春的声音》和《我们的海》,文笔细腻自然,不事雕琢。有人认为在冰心、丁玲之上。
沉樱亦是一位翻译家。1967年,沉樱60岁。她自费印刷出版了自己翻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说集《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历经30年而不衰,至今仍畅销于台湾和海外,几乎成为这部名作的中文“定本”。
在台湾文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沉樱的小说创作不如散文、散文的成就不如翻译,这一评价据说曾得到过沉樱本人的认同。
写《往事并不如烟》的章诒和女士,透露自己的写作深受沉樱影响,并盛赞沉樱:“我正在阅读沉樱,她的散文简约纯朴,感情真挚,不眩惑于奇巧华丽,不刻意追求艺术特色。我能学到她的一半,就满足了。可能一半也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