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路
1.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院长

1971年2月——1973年8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工作。
1973年9月——1976年7月:四川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1976年8月——1984年4月:昆明师范学院政教系任教师、助教。
1984年5月——1996年10月:云南师范大学马列部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1996年11月——2007年4月:云南师范大学马列部 主任,教授;云南师
范大学管理科学系 主任,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教授。
2007年4月至今: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院长;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面向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获云南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担任硕士生培养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信息量大,受到学生欢迎。1997年获得云南省“两课”优秀教师称号,2001获云南省德育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伍达观奖教奖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云南省高校“两课”教学“十佳”名师,2008年获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2.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助理教授陈路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8年获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开始,陈路受聘任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神经、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
2005年,33岁的旅美华裔女科学家陈路接到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基金主管的电话,祝贺她成为本年度惟一一位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华人科学家。
3.河北地质学院矿床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陈 路 男,1935年生,吉林永吉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河北地质学院矿床研究室主任、副教授。从事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5年。
50年代,在辽东半岛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辽阳幅地质图,在辽宁东部对变质硼、铁、铀及稀土矿床研究,完成研究报告并出版。
1980年在辽东半岛开展老变质岩区的矿产综合评价及成矿规律研究,提出铜矿是沉积成矿又经变质变形作用定位的复合型矿床类型。
1985年对冀东、金厂峪金矿床成矿条件及预测的研究,指出金矿是变质变形作用及岩浆作用综合作用的产物。
1990年在太行山区主持“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对金属矿的控制”项目,对金属矿产的分布、形成机制及成矿远景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曾获地矿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研究报告均已出版专著。
4. 洛阳市青年门券收藏协会会员陈 路 1966年3月生,河南许昌人,大学文化。系洛阳市青年门券收藏协会会员。主集门券,现藏四千余枚,含部分珍品。有《门券藏品目录编制作用及方法》等论文发表于报刊。1992年10月,应邀出席在杭州举办的全国旅游门券收藏理论研讨会。多次参加省、市级门券展览,其"洛阳与牡丹"门券集参加全国第七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
5. 秘鲁第一位派驻北京的华裔大使陈路,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37年生于秘鲁首都利马,为第二代华人。陈路退休后仍致力于推动秘中友好,中山老家是他常常到访之地,故乡人对他的热情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