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巧家县
巧家地图

县情概况【名称】:巧家县

【拼音】:qiǎo jiā xiàn

【概况】:巧家县总面积3245平方千米。总人口52万人(2003年)。

【邮编】:654600

【行政区划代码】:530622

【区号】:0870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02°52′~103°26′、北纬26°32′~27°25′,南北长98公里,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及云南省东川、会泽、鲁甸、昭阳等8个县(区)界邻。辖19个乡镇、182个村委会(社区),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六年)建置,为堂琅县地。作为堂琅青铜文化的重要表征,两汉堂琅铜洗早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这是一片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金沙江襟带于前,牛栏江萦绕于后,大药山崛起于两江怀抱之间,境内海拔相对高差3524米。层峦叠嶂,有雄关绝塞之奇险;复水纵横,得柳暗花明之韵致。在这片土地上,一日之行,若四季之旅,可身历春之温煦,夏之火热,秋风之苍凉,冬雪之圣洁。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立体分布的小区气候,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和历史对这片土地的慷慨赐与,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性劳动的华彩乐章。

据民国9年(1920)《云南巧家县志调查地志资料》:“‘巧家’二字,系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带,系渠领有,此士身殁后,人即以此二字名其领土,设县治时,亦即以此命名。”另说:“‘巧家’系初开辟时彝族首领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衍变而来。”

古蜀国设堂琅城,秦置堂琅县,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袭秦制置堂狼县,属健为郡,武帝置三降县,属越巂郡。东汉置堂狼县,属健为属国都尉。三国蜀汉分键为立朱提郡,为堂狼县地,至南朝。唐置唐兴县。南诏置东川郡,属暴部地。宋大理置东川大都督,为乌蒙闷畔部地。元初置闷畔万户府,后改闷畔军民总管府,隶乌撒乌蒙宣慰司,后属东川路地。明属东川土府,隶云南布政使司,后改隶四川,为东川军民府地。清改隶云南东川路地;雍正五年(1727年)在巧家营建会泽县,旋移县治于东川府附郭;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今县城设巧家抚彝府同知(后改设巧家厅),属东川府。民国2年(1913年),废府改县,属省,民国32年(1943年),归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解放后沿之。

巧家县
巧家全景

行政区划2009年,巧家县辖6个镇、13个乡。总人口461034人,各乡镇人口:新华镇61314;茂租乡17188;东坪乡24765;红山乡18539;大寨镇31208;小河镇25274;六合乡12613;新店乡22413;巧家营乡25481;药山镇39669;苞谷垴乡19840;铅厂乡20000;老店镇25581;中寨乡11112;崇溪乡29984;金塘乡14412;马树镇27808;炉房乡17987;蒙姑乡15846(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巧家县总人口数为:535631人,其中农业人口509503人。

自然资源巧家资源丰富。境内热量充足,城区年平均气温21.1℃,≥10℃的多年平均气温为7299.4℃,日照平均2199.7小时。县域西部的金沙江河谷热区和东部的牛栏江河谷热区几乎包围了整个巧家县域,全县18个乡镇中的14个都处于两江流域中,巧家县80%以是的人口和经济总量、特别是全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两江河谷热区是全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两江河谷热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香料烟、蔬菜、魔芋、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柑桔、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大的突破或进展,显示了十分良好的进一步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另外,河谷热区较为独特的生物资源开发也极具魅办,目前最有潜力可挖的是沿江河谷及荒山大片分布的龙须草,它分布广泛,抗旱耐瘠,既是干热河谷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同时,由于其便于种植、纤维长,经试验研究证明,可用于造纸,是造纸工业因森林大面积禁伐后的最佳造纸原料替代品。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35020万立方米,年径流量15.060亿立方米(含地下水5.36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71.5毫米。有各型水库6座,总库容565万立方米。境内河流属山区型河流,坡陡流急,落差大。主要河流有以礼河、马树河、荞麦地河、文家河等,县境内大于25平方公里的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1.97万千瓦,综合分析,可开发利用的水能为9.6万千瓦,占水能总量的30.03%,可开发潜力巨大。过境河流金沙江梯级电站工程白鹤滩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牛栏江四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36.57万千瓦。巧家有较多的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全县森林面积8.10万公顷,森林综合覆盖率38.4%,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00余万立方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山体面积52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山海拔4042米,雄踞于滇东北群峰之上。

地方特产1984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102平方公里。2004年9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本因出产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参、刺参、秦高、黄连、重楼、短柄乌头、升麻、岩参、芍药、三七、蚕豆七、玉竹、黄精、丹皮、麻黄、细辛、玉带草、伸筋草、见肿消、弩箭药等,在中草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豺、牛羚、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丛杂间;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巧家县境内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现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铅、锌、稀土以及同铅锌矿共生的镉、锗、镓、铟待稀有金属。其中铅、锌储量较丰。县境内还有以板栗、核桃、樱桃、石榴、芒果等为主的经济林果。主产花椒、小碗红糖、烤烟、甘蔗、畜禽、蚕桑、核桃、樱桃、香蕉、返季蔬菜等。金沙江自东川的象鼻岭进入巧家境内,流长138公里。

旅游资源巧家境内的金沙江河段集观光、旅游、探险为一体,而且沿江有众多的人文胜迹,极具开发价值。江面忽开忽合,水道迂曲不定,险狭处,仅数十米,上游来水,汪洋恣肆,滩陡流急,大江如飞瀑跌落,涛声十余里外都听得到,惊心动魄。但是,开阔处,江流漫漶,宽达二三百米。江边四季景观迥异,不同区段,自然地理、风物民俗,各具特色。其中若干区段,可乘船游览,是漂流、冲浪、野营垂钓、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其中的蜈蚣滩、三滩、白鹤滩、金刚背、红石崖等处,有极为壮观的高山峡谷景观:浩浩江流,忽断折如带、忽跌落成瀑。

巧家县
巧家奇石

这是一片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金沙江襟带于前,牛栏江萦绕于后,大药山崛起于两江怀抱之间,境内海拔相对高差3524米。层峦叠嶂,有雄关绝塞之奇险;复水纵横,得柳暗花明之韵致。在这片土地上,一日之行,若四季之旅,可身历春之温煦,夏之火热,秋风之苍凉,冬雪之圣洁。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立体分布的小区气候,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和历史对这片土地的慷慨赐与,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性劳动的华彩乐章。

崇溪赖石山

巧家县
崇溪赖石山

赖石山一年只赶两场,赖石山是山区农民心中的情结,他们常年在地里劳作,只是在端午和立秋,才会放下牵挂,来到赖石山,会会亲友。买买生活必需品,放松自己的心情。男人在草地上喝着廉价的瓶子酒,醉了就包在细褶子毡毡里躺卧在松软的草地上,眯着眼看着蓝天,一样都不去想,或者牵着马远远地放牧,等着当家的女人把自家的马车堆满,再自豪地驾着马车回家,那松软的草地不会留下痕迹,不管风吹雨打,它在静静地等待下一个节日,就如那劳累了半年的醉酒汉子,在期待中做着、活着......

在赖石山,真正无忧无虑的是孩子,山里的孩子一年中很少有机会见到外面的世界,他们见到的都是周围司空见惯的美丽风景,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商人带来了可口的食品和精美的玩具,怎能不去看一看呢?装着集攒了几个月的零钱的鼓鼓的包,在商人的叫卖声中,渐渐变空,换来的是平时很难吃到的副食和心仪的玩具和饰品,在以后的日子里,在集攒零钱的劳动中,小伙伴们常常聚在一起,品评各自的玩具和饰品,回味赖石山热闹的场面,带着单纯的梦想和希望,在快乐中等待下一个热闹的时光......

几十里以外的小伙子,很早就来到路口,他在等待着心仪的姑娘,如果有缘,他就能实现他的梦想,能够成双成对地去赶赖石山,是很有面子的事,如果夕阳西下,人们开始回家,不管你心情如何,你也应该回家,在期待和奋斗中,迎接下一个令人心动的日子,因为,赖石山只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一个小插曲,重要的是把握你生活的主旋律,愿你在奋斗和期待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端午和立秋之外的其他时间,赖石山是沉默的,为了一年两次的热闹,赖石山四周的人们在辛勤地劳作,偶尔路过赖石山,他们也走得很匆忙,赖石山是一种生活方式。

《“摘自王开宏 博客”》

巧家药山药山是古代盛产银、铅、铜的堂狼山的主峰,位于巧家县境内。金沙江和牛栏江环山而过。药山山体面积220平方公里,主峰轿顶山海拔4041米,雄踞于昭通群峰之上。

由于受北—东向构成控制发育成型,药山走向近于北—东。西坡地势陡峭,悬崖绝壁从两江汇流的谷地中凌宵而起,柱地擎天,高不可攀。南坡地势较为平缓,药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林区,诡异瑰丽的高山岩溶景观都集中在这一片。

药山被以乌蒙冷杉为主的针页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的原始森林覆盖。天然林的葱郁,为野生药材、珍稀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药山本因出厂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参、刺参、黄连等药,在中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豺、牛羚、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杂丛间;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

2005年8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堂琅文化巧家古称堂琅,远在先秦古蜀国时期即在巧家老店镇一带的堂狼山中设堂琅县。历代堂狼山堂琅人创造了以堂狼山铜矿采冶文化为核心的堂琅文化。堂琅文化主要包含堂琅金属采冶文化、堂琅原住民族螳螂人文化和彝族起源文化、《发拉花灯》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神史》为代表的文人文化。

巧家堂狼山——中国青铜之路之源

经研究,巧家堂狼山的古代先民开采堂狼山的铜矿料运往成都,铸造了三星堆青铜文明,运往殷商创造的商王朝青铜文明,运往剑川海门口、古滇国创造了古滇青铜文明,其白铜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即经南方丝绸之路运往中亚大夏,典籍记载堂狼山的白铜早于西方15个世纪以上。巧家堂狼山也就当之无愧成为中国青铜之路的源头。经科学测定,三星堆矿料来自云南。通过对东川开采的铜的科学测定,东川的铜与三星堆的低比值铜相同。经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从矿冶开采、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三星堆的青铜矿料来自巧家堂狼山,是古代巧家堂狼山的螳螂人采冶堂狼山的青铜矿料铸就了古代三星堆青铜文明。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商王武丁(公元前1325年—前1266年)妻妇好墓里的青铜器、剑川海门口青铜器(公元前1115年)、古滇国青铜文明的青铜矿料均来自于古代僰人。僰人为“犍为蛮夷”,即今昭通一带。昭通一带铜矿富集且开发最早的即巧家堂狼山。秦汉以降,堂狼山有色金属创造了秦国青铜文明,使堂狼山成为堂狼洗、朱提洗的铸造中心,成就了朱提银、东川“京铜”的灿烂辉煌和堂狼山作为“汉洗之乡”、“世界白铜之乡”的美誉。清时,巧家老三区(今昆明东川区)汤丹等地的铜运往全国各地,支撑了大清王朝的国库。直至今日,以巧家堂狼山为源头的中国青铜之路,从巧家堂狼山作为起点,以滇东北青铜矿带为主,以滇铜为主,以中国南方为主,开成了通向全国,通向世界的辉煌灿烂的中国青铜之路。

堂琅文化的发祥地——巧家堂狼山——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青铜之路之源,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拥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

巧家堂狼山(洛尼山)——彝族发祥地阿普笃慕,巧家堂狼山(洛尼山)人,是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尊奉的祖先。“阿普”是老祖宗的意思,“笃慕”是他的真正名字。他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第三十一代孙。阿普笃慕后娶三妻,生下六子,是为彝族六祖。据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

希慕遮入住的邛之卤在今巧家县城一带

彝族始祖希慕遮从“牦牛徼外”“选地方”入住古蜀地的邛之卤,即今巧家县城所在地金沙江沿岸的坝子。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石板墓文化,并开采巧家堂狼山区域的银、铅、铜等有色金属矿产,铸造了殷商、三星堆等青铜文明。

阿普笃慕是彝族共祖

阿普笃慕是彝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始祖。康熙《大定府志》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 《西南彝志》也载:洛尼山,又名堂琅山,是彝族“六祖分支”之地。贵州彝文《指路经》说:“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孙往夜郎国,撑天地建国家,多同管理诸小国。”四川凉山彝族《指路经》载:“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因四川彝族不清楚堂狼山之所在,在其注释中说:“堂狼山:虚化的地名,传说为古代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据彝文史籍记载,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滇中地区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阿普笃慕,巧家堂狼山(洛尼山)人,是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尊奉的祖先。“阿普”是老祖宗的意思,“笃慕”是他的真正名字。他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第三十一代孙。阿普笃慕后娶三妻,生下六子,是为彝族六祖。据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

希慕遮入住的邛之卤在今巧家县城一带

彝族始祖希慕遮从“牦牛徼外”“选地方”入住古蜀地的邛之卤,即今巧家县城所在地金沙江沿岸的坝子。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石板墓文化,并开采巧家堂狼山区域的银、铅、铜等有色金属矿产,铸造了殷商、三星堆等青铜文明。

阿普笃慕是彝族共祖

阿普笃慕是彝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始祖。康熙《大定府志》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 《西南彝志》也载:洛尼山,又名堂琅山,是彝族“六祖分支”之地。贵州彝文《指路经》说:“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孙往夜郎国,撑天地建国家,多同管理诸小国。”四川凉山彝族《指路经》载:“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因四川彝族不清楚堂狼山之所在,在其注释中说:“堂狼山:虚化的地名,传说为古代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据彝文史籍记载,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滇中地区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慕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由于各派学者参考的典籍不同等原因,六个儿子的名字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武、乍、糯、恒、布、默六部的说法基本相同,即: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徒贵州,从而形成今天分布于滇、川、黔、桂等地的彝族。

彝族六祖分支地在巧家堂狼山(洛尼山)

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及其六子所居地及“六祖分支”之地是堂狼山(洛尼山,也称罗尼山)。堂狼山即今巧家县境内东部以药山为主峰的山脉。《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载:“朱提县西南二百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螂、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续汉志》:“(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池水,名千顷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水经注·若水》又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清史稿·地理志·东川府》:“东川府……巧家厅(今巧家县。要。府北二百四十里,雍正四年,置会泽县,始此。六年移县附郭。嘉庆十六年,析会泽县地置。东:堂琅山。《水经注》所谓‘羊肠绳曲,八十余里’,即此。……” 《新纂云南通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称米粮坝。而“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应在今巧家老店镇一带。《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垴、老店一带。《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谭其骧先生主编、尤中先生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历代堂琅县治所明确标示在今巧家县老店镇。《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地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研究认定:堂狼山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古堂琅县治所在今老店镇。

洛尼山即巧家以药山为主峰的堂狼山脉

堂狼山(洛尼山)即今巧家县境内东部以药山为主峰的山脉。洛尼山是彝语,彝语又称为罗业白,也称洛尼白、罗尼白、罗尼山、妥鲁山、土鲁山、土尔山、螳螂白子等,是因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在堂狼山中伐木道通形成聚落“罗邑”而得名,洛尼山即巧家东部的堂狼山。据康熙《大定府志》,笃慕在堂狼山中伐木道通,形成聚落,聚落名“罗邑”,彝族即称“罗邑”所在的堂狼山为堂狼山。陈本明、傅永祥先生在《彝族史探》中明确指出:“洛尼山(洛宜山、罗业白、洛宜白)即汉代的堂狼山。”“足见堂狼山,也即是洛宜山(洛尼山、洛尼白、罗业白)在昭通地区巧家县境内。”范文钟先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说,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发生在堂狼山(今巧家县境域仍存此称谓)”。

堂狼山里手辖印是笃慕统治堂狼山的信物

堂狼山里手辖印是最古老的铜质彝文印章。堂狼山里手辖印,是昭通出土的古彝文铜质印章,也称“妥鲁山里手辖印”,汉意“统管堂狼印”,是古代居于堂狼山的彝族先民堂狼山部族管辖这片区域的信物,是堂狼山部族首领笃慕权力的像征和信物,是彝族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颗印章,誉为“中国彝族第一印”。王永泉《昭通是彝族族源地略探》载:“昭通出土文物……其中两枚是彝文印章,另两枚是汉文印章。时间都是战国至汉代,均为铜质。一枚彝文印章翻译为《益那印》,另一枚翻译为《统辖堂琅印》。《统辖堂琅印》为长方形,造型古朴自然,风格粗犷独特,具有浓厚的彝族文化特色。印柄为蹲伏状立体青蛙,印面是阴印阳文,有7个彝文,自上而下排列。印面和字里行间有界格。贵州毕节彝文翻译组的王子国、王继超先生的直译为‘妥鲁(堂琅)山里手辖印’。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益那印》就是《夜郎印》,是彝文汉写同音异写的结果。贵州民族研究所的余宏模教授认为,夜郎国就在云南滇东北与贵州接壤的地区。昭通出土的《夜郎印》印章,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此观点的正确性。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今巧家、会泽、东川一带设堂琅县,属犍为郡管辖。所以,《统辖堂琅印》这枚印章就是彝族管辖这片区域的信物。”笃慕在堂狼山中建立堂琅城,统治堂狼山部族。古彝文印章“堂狼山(妥鲁山)里手辖印”和“堂狼山里木手印是”是堂狼山部族首领权力的像征和信物。

阿普笃慕在堂狼山主持六祖分支

阿普笃慕在堂狼山(洛尼山)主持彝族六祖分支。阿普笃慕成年后,天降大雨,造成洪灾,迫于洪水,彝族先民们由部落长阿普笃慕率领,从世代居住的地方迁到洛尼山(今云南昭通)一带暂避洪水。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一带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大约在在周平王姬宜臼十一年(公元前760年),阿普笃慕在堂狼山(洛尼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长们的大会,将其民众分成六个部落,跟随其六个儿子向外去开拓疆域:老大慕雅枯和老二慕雅切率领武部落和乍部落向云南的西部、南部和中部发展;老三慕雅热和老四慕雅卧率领糯部落和恒部落沿着金沙江流域进发,逐渐到达现在的大、小凉山和四川南部;老五慕克克率领布部落在云南的东部、东北部,以及贵州的兴义、毕节一带发展;老六慕齐齐率领默部落则到广西的隆林一带发展。六部在各地生根发芽,繁衍成今天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族。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彝文典籍《六祖分支》、《我祖魂光辉》中都记载了阿普笃慕将六个部落分向四面八方,去开拓疆域,发展农耕,繁殖六畜,在彝族历史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发拉花灯——中国花灯剧活化石

发拉花灯主要活动在云南省巧家县药山镇发拉村及周边乡镇。发拉村位于巧家县城西北部。药山镇因其境内滇东北最高峰大药山而得名。药山镇南北长93.6公里,东西宽19.05公里,国土面积384.6平方公里,境内最低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4041米,森林覆盖率39.6%,年平均气温14℃。发拉村位于药山山麓距县城62公里,地处东经103°2′48″,北纬27°8′54″。主要居住有汉族、彝族、苗族等民族,现有人口3681人,825户,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境内最低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3525米,现有耕地4400亩,主要作物有洋芋、燕麦、苦荞等。该村现仍属较为贫困的村,全村人均有粮391公斤,人均纯收入883元,至今仍有很多村民未解决温饱。

发拉村民几乎全为外来移民后裔。据《巧家县志》载,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因经商、开矿、从军、从政、扶农兴利等原因,大量外籍客户迁入巧家。这些山外来客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给人生带来安慰,为了心中的爱情和理想,发拉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有山歌、孝歌、散花、花灯、民间故事等。这些艺术样式往往是集体创作,心口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其中,发拉花灯以其保留的完整性、表演的原生态性而成为花灯领域的“活化石”,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娱乐价值。

据传,发拉花灯是一个跑烂滩、名叫付石生的传到发拉的,已四代百多年了。付石生又名付矮子,家住药山镇半箐村。年轻时到昆明做工,不要工钱,要主人家教他唱花灯。付石生在半箐没有后人,学成后流落到发拉,拜发拉村的李文珍为干娘。由于他有一定文化基础,在发拉收徒传艺,教第一代灯班十多人。他还带领灯班到周边地区乃至贵州等地巡演,演出一度异常活跃。在巡演过程中付石生很注重学习,兼收并蓄。1905年出生的第二代花灯艺人张正学较全面地掌握了发拉花灯的演技和唱腔,并教出了第三代和第四代花灯艺人,为发拉花灯的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出活动一度异常活跃。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李氏灯班传承乏人,濒临解散,已无力组织演出活动。而普家灯班已组织涣散,只不时组织演出。2006年孙世祥读书社开始发拉花灯的收集保护活动后,重新成立了由孙世祥读书社成员孙世先任剧组组长,杨富才任副组长的发拉花灯新剧组。

从清末至今,发拉花灯在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受地域、民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步与当地山歌、小调相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发拉花灯剧。发拉花灯具有庆贺新岁太平、消灾祈福、庆童子等功用。村民要唱灯,来请灯班,灯班瞧好日子,约定时间去唱。听到哪家要唱灯,周围的男女老少老早就来到主人家。花灯中大量插科打诨的内容经常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到熟悉处,观众与灯班融为一体,尽情歌唱。发拉村人居密集,有事没事大家聚在一起,以唱花灯为乐,就这样,花灯在发拉村发展壮大,无论村夫民妇,还是黄发垂髫,都能随口唱上几折。发拉花灯四十六折,每折长短不等,均以人生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串联。表演内容多是驱邪祈福、稼穑活动、家庭琐事和男女婚恋,充满了生活情趣,深受村民喜爱。表演角色通常一男一女,女角由男性扮演,旁有插科打诨一人。男性握一蚊帚,女性持一手帕。表演者边唱边舞,如《瞧亲歌》、《送郎歌》等,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唱腔。舞蹈动作有起步、走场、玩蚊帚、玩帕之分。无乐器伴奏,通常由唐老二和花园姊妹一唱一和,旁人不时插进打趣的语言,生动诙谐。

发拉花灯既原始古朴又与民俗相依为命的民族民间戏剧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和教化功能。

首先,由于它是最原始的地方戏,作为戏剧艺术的原始雏形,具有无法替代的原生形态的戏曲文化研究价值。

被专家称为中国花灯艺术的“活化石”的发拉花灯在当地叫“老花灯”,这种称呼旨在与新灯相区别。由李茂荣先生撰写的《我写花灯剧的由来》有这样一段话:“后来昆明农村大为兴盛起来的花灯,是从玉溪传到昆明的,称为新灯。解放后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改革,老花灯已面目全非了。笔者如今年过花甲,三至六岁时的春节期间,父母带着在本村、近邻村看过的老花灯,以后就再没看到过,想这时是老花灯的结束期。后来看的都是玉溪新花灯,剧目、曲调与昆明老灯各不相同。”邹长铭先生在《新编昭通风物志》中说:“与云南其他地区的花灯相比较,昭通地区的花灯在表演、唱腔、演出形态诸方面均较少受职业艺人的影响,更多地保留着原始风貌及自然形态。”

玉溪、昆明等地的花灯,由于时代内容的变化和其他剧种的冲击,早已蜕变为“新灯”,而发拉花灯以其地域的封闭得以以古老而完整的形态保存下来,成为今天研究花灯艺术起源嬗变的重要依据,这是发拉人对云南花灯、中国花灯艺术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其次,发拉花灯由于表演的内容及形式和各个时期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

发拉花灯四十六折,内容多是驱邪祈福、稼穑活动和男女婚恋,既娱神也娱人。 其中,“愿灯”部分有较强的仪式感和宗教色彩,为研究滇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历史交融提供了重要依据。“耍灯”部分的内容极具生活气息,无论婚恋祝寿,还是调侃逗趣,都折射出出多姿多彩的民俗特色。和陕西华县、甘肃一些地方的皮影戏相比,发拉花灯更具有民俗性,它的演出有特定的时间,针对特定的对象而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它像春节的拜年、端午的赛龙舟一样,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而存在的。因此,研究发拉花灯,对研究发拉乃至云南的历史和民俗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拉花灯来自民间,植根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具有重要的娱乐价值和教化功能。

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早已涌入各个角落,社会的变革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原来基本平衡的文化生态被打破了,于是我们的生活也不得不跟着改变,改变的表现之一便是远离了传统戏曲。宁静和谐的乡村早已变得熙熙攘攘起来,鼓噪的市声代替了山歌小调、民间俗曲,收录机、电视机、VCD、CD机、mp3等各种“器”的声音几乎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声带振动所发出的歌唱已然如梦。然而这各种器的声音并非都植根于村民的生活,它无法满足村民们心灵的渴求。怎样唤起农民对生活的热情,增加他们的生命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梁漱溟先生认为农民顶需要的是戏剧,需要适合于他们的音乐与诗歌,也就是需要有适合于他们的戏教给他们唱。他在《人生的省悟·谈戏》中强调:“所谓需要戏剧,也不一定是要我们唱给他听,最好是他们自己唱。”梁漱溟的话深切有力,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今很多戏剧在面临消失或是变味的情况下,发拉花灯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格,依然以最亲近的姿态贴近发拉人民的生活,这一点尤其宝贵。同时,发拉花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竟涵盖了一种好的文化艺术所应该具备的一切功能:放松、娱乐和调剂生活;审美的愉悦;教育劝化;群众广泛参与;精神和情感寄托。由此可见,发拉花灯是不可替代的,它不应该只是一种博物馆文化,而是可以永远唱下去的民间艺术。

农民的精神生活不可不重视。像发拉花灯这样的戏是很好的原生态的精神文化资源,它扎根于基层,直接服务于基层,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更需要重视、扶持和广泛宣传,使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基层,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而收到倡道德而宣教化的功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