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概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地图概括

地图概括又称制图综合。地图编制中地图内容取舍和简化的原理与方法。通过有目的地取舍和简化,表示制图区域或制图对象最主要的、实质性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地图内容取舍包括根据地图用途确定地图上所需要表示的内容和指标,也包括地图上的点状、线状地物与面状细小图斑的舍弃。在进行取舍时,可采用“选取标准”与“选取程度”等数量指标加以控制。地图内容的简化包括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的概括,线状与面状图形的简化。质量特征的概括主要在于由表示单个地物过渡到表示地物的集合;由表示低级分类等级过渡到表示高级分类等级。数量特征的概括主要在于扩大数量的级差,减少级数。线状与面状图形的简化主要在于删简次要弯曲和细节,保留主要弯曲的基本特征,必要时可适当夸大或位移,但须保持平面几何图形的相似性和面积对比的大体一致。地图概括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图比例尺与地图的用途,也受制图对象分布规律与制图区域特点、制图资料详细程度等因素影响。一般说,比例尺愈小,地图概括程度愈高。这种取决于地图比例尺的概括称比例概括。地图概括通常要考虑编图目的及地物在所编地图上的地位和意义,有目的地选取和突出表现一些主要特征,这种概括称目的概括。地图概括是地图编制中的主要环节,必须处理好地理真实性与几何精确性,地图载负量与地图易读性,普遍规律性与区域特殊性等几个关系。国外一些地图学家对地图概括提出过各种看法。美国鲁宾逊(A. Robinson)主张把地图概括分为选取、分级、简化和符号化4个步骤。波兰拉泰依斯基(L. Ratajski)从地图信息论角度出发,把地图上所有信息都以X、Y坐标与特征Z(q)表示,把地图概括分为X、Y的概括和Z的概括,前者减少点的数量,称结构参数概括,后者为数量与质量特征的概括,称意义参数概括等。计算机制图将对地图概括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简单图形可通过计算机自动概括,但复杂图形只能通过“人机对话”系统进行概括。此外,遥感技术的应用,通过“光学概括”改变了中小比例尺地图逐级缩编的传统方法,而以等大影象一次概括成图方法代替,从而大大加快成图速度。

可以表叔为:“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对地图内容进行选择和简化,概括和综合的过程”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1921年德国M.艾克尔特最早论述了地图概括的实质。但他认为地图概括只能取决制图人员的主观认识和制图技巧,无法找出客观规律。苏联地图学家К.А.萨里谢夫于20世纪30年代末论述了地图概括的客观科学过程和一般原则。以后,苏联地图工作者对普通地图概括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对专题地图概括进行了研究,强调制图区域特点和制图对象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客观反映。德国F.特普弗于60年代初提出开方根定律和一系列开方根公式。开方根公式主要考虑比例尺和符号尺寸,虽然根据公式可求得新编地图上可能表示的地物数目(按几何级数减少),但未表明应保留哪些和删去哪些才能反映分布特征。苏联和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数学公式与类型区划结合起来。根据地物和制图对象的分布密度与分布规律进行类型区划,再根据经验公式求出不同概括指标,并编制出地图概括指标图,作为整个制图区域的宏观控制。同时通过各典型地区的特征分析和样图试验,建立典型图谱,作为具体概括的参考。美国A.H.罗宾逊等把选取作为地图概括的前期工作,地图概括本身分为简化、分类、符号化和归纳等 4个方面。波兰L.拉泰依斯基根据地图信息理论,把地图上所有内容都转换成以x、y表示位置,以Q(q)表示特征的点。认为制图概括就是减少点的信息,包括对x、y的概括和对Q(q)的概括。前者称为结构参数的概括,后者称为意义参数的概括。

地图概括就是信息压缩,通过计算机是较易实现的。但是目前对一些复杂图形规律性的认识及其数学模式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概括,而只能通过“人机对话”系统进行概括。另外,卫星遥感信息制图通过光学概括改变了中小比例尺制图逐级缩编的传统方法,而以等大影象一次概括成图,提高了地图质量,加快了成图速度。[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