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分析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变换分析法:

产生: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原则:

1.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2. 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3. 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

须一致;

4. 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 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5. 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

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作用:

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咬死了 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 狗

(a) ___1___ ___2____ (b) _____1______ _2_

(a):动词 + 补语(了)+ 名词1 + 的 + 补语(了)

—→ 把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动词 + 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是 + 指量名2 +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2. 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

②: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

③: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

④: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局限:

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如: 楼上演着戏。 楼上坐着人。

这两句话同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

产生:

由于变换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却会产生歧义,我们才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

如上述: 楼上演着戏。(a) 楼上坐着人。(b)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可是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

(a)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

(b)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存在,表静态

所以(b)类动词都有“使附着”的意味,这样就可以搞清楚歧义的产生了。

关于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次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再分类;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

这里有两层含义:

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

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

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