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红七军
电影中的红七军造型

1929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2800余人,在百色举行起义,宣布成立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参谋长龚鹤村、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第二纵队,纵队长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第三纵队,纵队长韦拔群、政治委员李朴。

1930年2月,李明瑞、邓小平领导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李明瑞被任命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龙州起义失败后,红八军余部并入红七军。3月,中央代表邓斌为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1930年秋,又成立第四纵队,纵队长黄治峰、政治委员罗少章。11月,红七军整编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留韦拔群率少数部队进行游击战,主力则奉命北进。在转进过程中,红七军损失惨重,进至湖南广东边界时,仅剩2个团。黄埔一期的李谦也在战斗中牺牲。部队进至江西南部后,邓小平离队去中央汇报(这是他后来被贬职到瑞金当县委书记的主要原因)。

红七军
红七军军部旧址

1931年7月,全军抵达中央苏区,归红三军团建制。这段时期,红七军高级干部多被整肃调离,俞作豫、李明瑞被肃反、俞作柏牺牲,龚楚一度任红七军军长后也被调离。

1933年,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七军番号取消。该部被缩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是主力师,在东方军入闽战略行动中表现出色,师长寻淮洲指挥一个团歼灭战斗力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一个主力团。寻淮洲升任红七军团军团长后,由参加过百色起义的后起之秀李天佑担任红五师师长。红五师随三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东方军两次入闽,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三军团在扎西会议后缩编为一个师四个团,红五师缩编为红四师第十三团。

过草地后,毛泽东将一、三军团缩编为陕甘支队,红十三团调入一军团系统的红一师,改称第十三大队,到陕北后恢复红十三团番号。由于三军团番号未恢复,该团隶属于红一军团红一师。

1938年8月,红十三团随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该团为685团第二营,11月随聂荣臻留在晋察冀开辟敌后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该部扩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后改称解放军第64军。

红七军
电影中的红七军造型

广西红七军是一支正规红军野战部队,因为龚楚曾在井冈山红四军担任中层干部,对朱毛红军的建军思想十分熟悉,所以龚楚在军事政治上对红七军的建军有很大帮助。红七军的高层干部有李明瑞俞作豫这样的北伐名将,有张云逸带出来的广西军校干部,有李谦、冯达飞这样的黄埔精英,所以军事素质是较为出色的。只是政治上屡受当时的左倾路线影响,和强大的广西军阀死打硬拼,所以损失不小,难以在广西立足,被迫转移到中央苏区。后来在彭德怀的影响下,锤炼成一支能打硬仗恶仗的优秀部队。

红七军在转进江西途中一度被国军击溃,一分为二,一部分人马到了中央苏区,一部分却到了湘赣边界的地方红军王震所部(即湘东独立一师,后成为红六军团的主力师),结果袁任远带的这批军官为红六军团的建设和正规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1927年底,鄂东工农革命军转移到湖北黄陂,改编而成的部队也使用红七军番号,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1929年,该部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后改为红四军第十师,属于红四方面军系统。

电视剧《红七军》

基本资料

剧名:红七军

片长:30集

年份:2009年

编剧:侯堉中 总导演:吴子牛

导演:陈冠龙 刘海波

制作机构:广西电影制片厂 广西满地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主要演员

周朗-----饰 邓小平马晓伟-----饰 张云逸

郑国霖-----饰 李明瑞张永刚-----饰 韦拔群

高田昊-----饰 俞作豫金珠左罗---饰 雷经天

温浩-----饰 陈豪人魏炳桦-----饰 李天佑

张晋-----饰 祝耀武韩雯雯-----饰 欧阳明珠

马浴柯-----饰 覃日昌孟霞-----饰 罗美秀

蒋珊珊-----饰 苏月

故事概要

在中国红军战斗序列中红七军是一支骁勇善战、英勇顽强的部队,是一支伴随着百色起义诞生的部队,是一支以广西少数民族为主组成的部队。从这支部队里走出了共和国的军委主席,一位大将,两位上将,四位中将,十二位少将和一大批党政高级干部。本剧将艺术地再现这支英雄部队的诞生,再现它艰苦卓绝,英勇辉煌的战斗历程,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韦拔群怀着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壮志回到故乡东兰,在银海州歃血结盟,领导农民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并组建农民自卫军,三打东兰,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遭敌反扑“围剿”失败后,韦拔群到广州。进入广东农讲所学习。后他返回东兰,也建立农讲所,教育、组织农民起来进行革命。

北伐胜利加剧了蒋桂冯阎新军阀之间的矛盾。俞作柏决定联蒋倒桂,李明瑞率部前线倒戈,不可一世的新桂系顿时土崩瓦解。

俞作柏和李明瑞回桂主政。俞作柏向中共提出请求,派干部协助其工作。中共中央把大批干部派往广西。军委书记周恩来亲自向邓小平交代任务,派他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主持工作,化名邓斌。

邓斌到广西南宁,在极为复杂的局面下提出了正确处理统战工作,积极开展兵运,发展农运,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正确主张,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统一了广西党的领导。

蒋介石用金钱逼俞、李就范,激起了俞、李的不满。改组派汪精卫派薛岳为代表前来游说俞李共同反蒋,广西形势面临着生死转折。

邓斌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把共产党掌握的部队和军需辎重转移到右江和左江地区,有条不紊地全力投入起义前的紧张准备工作。

俞作豫率警备第五大队到了龙州。李明瑞在血的教训下,毅然拒绝了蒋介石高官厚禄的拉拢,决心投身革命。

粤桂大战,南宁城防空虚,李明瑞想趁机攻下南宁,亲赴百色联络四大队。在途中和来龙州的邓斌相遇,邓斌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陪同李明瑞回到百色,和张云逸等一起耐心地说服了他,不要再参加军阀混战,坦率地告诉李明瑞准备起义的计划。邓斌顶住上面要驱逐李明瑞的压力,请他担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队伍。

李明瑞回龙州,五大队副大队长蒙自仁叛变,他沉着地分析形势,发动农民群众,领导部队粉碎了叛乱,为龙州起义扫清了障碍。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举行,中国红军第七军在百色正式宣告成立。一支补充了大量右江子弟的工农革命武装,从此生龙活虎般地战斗在了中国革命的征程上。

在百色起义准备就绪后,邓斌又率队前往龙州,制定了起义计划。然后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

在上海邓斌顶住了李立三等的批评指责,旗帜鲜明地谈出了自己对李明瑞的看法,希望中央能批准李明瑞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七军接受了广东省委的错误指示,在不了解敌情变化的情况下攻打南宁,在隆安遭到新桂系的袭击,被迫撤离隆安。

隆安失利,在盘阳会议上红七军决定转向黔桂边境游击,一举攻下了古州(贵州榕江),小老虎连长李天佑打出了红七军的威风。

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胜利举行,建立了中国红军第八军,李明瑞任总指挥,俞作豫任军长,邓斌任政委。2月7日邓斌由上海回到龙州。在邓斌和前委的领导下,红八军和龙州广大农工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法帝国主义的斗争。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进行面对面斗争的一次成功创举。

为打通龙州和百色的联系通道,邓斌亲率第一纵队到靖西攻打叛军。后前往右江寻找红七军。

邓斌到东兰后和韦拔群会合,进行土地革命。他参照井冈山的经验,制定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强调从实际出发,多种方案,多种试验可以同时进行。谁知后来竟被上面指斥为富农路线。

红八军遭到桂系重兵偷袭。红八军在俞作豫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严敏等壮烈牺牲,丢失了龙州。一纵队和军部失去了联系,在袁振武等的率领下,历经艰险,最终和红七军会师。

俞作豫受骗被捕,在广州遭敌人杀害,临刑前留下绝命诗:新亭痛哭终何用?要领生民挥钢刀。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

红七军回师右江,革命形势一片大好。邓岗带着贯彻立三路线的中央指示来到右江,要求红七军攻打桂林、柳州,争取在武汉中心城市开花,夺取一省或数省的胜利。立三路线遭到邓斌、韦拔群、张云逸等人的怀疑,雷经天更是激烈反对。为此雷经天被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立三路线在红七军中得到了贯彻执行。提出了“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

红七军各纵队奉命集中河池整编,韦拔群把以东凤农军为主的第三纵队全部编入十九师,自己只带着二十一师的番号、特务连和一些老弱病的战士回到东兰,重建二十一师,坚持在右江地区进行斗争。

从1930年11月,红七军奉命调离广西,到1931年3月到达湖南酃县和王震率领的湘赣独立师会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七

军历时六个月,转战桂、黔、湘、粤、赣五省,纵横7000里,历经激战长安、武岗失利、全州转折、风雪江华、连城烈火、血溅梅花、武水受阻,被敌人炮火截成两段等种种艰难困苦,牺牲了李谦、沈静斋、何莽、章健等重要将领。历经坎坷终于完成了北上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的使命。

红七军胜利到达中央苏区后,先后参加中央根据地的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取得了安福大捷、方石岭战斗等一个个重大的胜利,其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得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的夸赞。获得中央授予“千里来龙”锦旗的表彰。红七军进入中国中央红军的战斗序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