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荣
1.铁人式的优秀共产党员

王光荣,1946年生于四川泸县,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转业到石油战线工作,1986年参加塔里木石油勘探。生前为新疆塔里木油田第一勘探公司7015钻井队泥浆工。1989年12月26日病逝。1990年6月塔指临时党委追认王光荣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王光荣事迹被收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 王光荣是新疆塔里木油田第一勘探公司7015钻井队大班泥浆工。这是一项单调而平凡的工作,无论严冬酷暑,他坚守在泥浆池旁。泥浆中的各种化学药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喘不过气,熏得人睁不开眼睛。可是王光荣为了仔细观察泥浆的变化情况,经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他填写的十几口井的泥浆工作记录,每个数据都写得整整齐齐,每项工作都记得清清楚楚。
石油行业对外合作开始,一家国际泥浆有限公司承包了轮南1井的泥浆工程,王光荣被选为这一井队的泥浆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王光荣全盯在井场。在完成外国公司工作指令的过程中,他注意学习和研究外国公司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认真学习外语,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泥浆英语单词。在外国先进的技术面前,王光荣是谦逊好学的学生;在国家利益面前,他是堂堂正正的主人。他多次积极提出建议,弥补外方处理方案中的疏漏,使国家利益免受了损害。
早在1987年打轮南1井时,王光荣就患了病,为了工作,他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检查治疗。1989年4月,他主动要求参加塔里木石油大会战。塔克拉吗干大沙漠气候异常恶劣,风卷黄沙四处飞扬,王光荣每天在风沙中苦干。就在他拼命地为塔中1井大干时,病魔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他的生命。可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处理各种泥浆问题。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
他的病情更加恶化了。回到基地看病时,仍然心系着工作,
1989年夏天,医院确诊他为“食道癌晚期”。12月26日凌,王光荣走了。在他去世前一个月,塔中1井中测获得高产油气流。熊熊的火焰第一次照亮了“死亡之海”。
王光荣同志18年如一日,在钻井泥浆池边默默地奉献着人生。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凝聚成了闪烁工人阶级先进思想的中国石油精神和石油风格;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燃亮了一个普通劳动者人生的长明灯,铸造了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王光荣匆匆走完了43年的生命旅程,给我们留下了一串光辉的足迹,一座人生的路碑。
2.湖南省林业厅纪检组长1951年2月出生,汉族,湖南衡东人,中央党校函授本科学历。1971年11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1969年2月入伍,入伍后历任班长、机械工程师、团助理员、师助理员、团后勤处处长。1988年转业回地方工作。1988年2月至1989年9月任湖南省林业机械厂汽修车间副主任。1989年9月至1992年4月任湖南省林业厅机关车队队长。1992年4月任湖南省林业厅机关服务部副主任,1995年4月任厅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4月任厅办公室调研员,2000年7月任厅办公室主任,2003年6月兼任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党委书记。2006年5月任湖南省林业厅副巡视员。2008年5月任湖南省林业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曾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一次。
3.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彝族,1944年3月生于广西那坡。1967年7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员、县文工团领导、县人大办和县委党史办秘书、县志办主任。1985年3月,调入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今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副高职称,1997年获正高职称,为研究员兼汉语言文学教授。曾任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艺学硕士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5岁开始涉足民族文化领域。截至2002年12月,已出版《彝族歌谣探微》、《仡佬民间文学探索》和《中国广西彝族文化摭论》等5部独著和9部合编合著,发表学术论文98篇。发表诗歌、散文和民间文学作品64件。出版和发表文稿共360万字。录像片《那坡彝族跳弓节》获1990年全国舞蹈集成录像比赛三等奖,并由广西电视台播放;著作《彝族歌谣探微》获广西第二届民间文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西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广西彝族文化摭论》获广西1997年“夏星杯”民间文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所出版著作,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部专著《彝族歌谣探微》出版后,香港《文汇报》即载文评介,《南方文坛》杂志及《广西日报》等发表专家评论文章,充分肯定论著独到之处。第二部专作《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出版后,日本某高校教授来函索要该书,并请求合作对中国彝族和日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2002年与人合作录制的反映本人主持民俗活动电视记录片《家乡小记》(又名《回乡》),由广西电视台连续多次播放,并送往卖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对外宣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国舞蹈集成广西卷》、《中国故事集成广西卷》及《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彝族卷》等个国家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编纂工作。个人兴趣爱好广泛,熟识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器乐、,擅长二胡、小提琴和手风琴演奏。熟识本民族经词,会唱本民族山歌、酒歌。
科研成果要目
截至2003年1月,正式出版独著5部,合编合著9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8篇。发表文稿共360万字。
(一) 主要著作:
彝族歌谣探微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仡佬民间文学探索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中国广西彝族文化摭论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8月出版
民族民间文学原理(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二次出版
(二)较有影响的论文(按发表先后为序):
从侬智高起兵反宋看壮族人民的崇高气质 《广西民族研究》1983年年刊
广西彝族支系浅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
广西彝族民间舞蹈 《民族文化》(云南)1984年第二期
彝族舞蹈的盛会——跳弓节 《舞蹈》(中央)1984年第五期
民间文学与民俗活动 《三月三》1986年10月号
铜鼓歌的启示 《民族艺术》1987年第一期
从民族民间文化看彝族谱牒家支 《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三期
民族宗教舞蹈流变管窥 《舞蹈艺术》(中央)1992年第三期
试论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亲缘关系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四期
论仡佬族民间文学的潜在意识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增刊
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与现代化意识调控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
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交融现状与趋势 《红水河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刘三姐文化与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 《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中越两国民族文化交融历史的思索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4月
探环北部湾中民族文化交融溯根流 《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中国加入Two后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
(三)曾担任并已完成项目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西卷〉(1985——1990年,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目)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1990——1998年,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目)
〈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1986——1992年,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目)
〈广西通志民族志〉(1989——1995年,广西区政府)
共8项,其中与人合作5项,个人单独完成3项。
(三)目前在研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仫佬族彝族卷》(国家民委,主持人)
《中越边境民族文化经济振兴与政策比较研究》(美国福特基今,子课题负责人)
《佛教与因明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二负责人)
《广西千里边疆民族文化长廊构建研究》(广西教育厅,第二负责人)
4.淮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男,1946年3月出生,安徽砀山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现任江苏省淮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淮阴市土木建筑学会副会长。主要业绩:从事领导工作多年,实行社会承诺服务制度和“首问责任制”。近年来实现优良品率达92%、优级品率达3.5%以上,共获省优11项、市优29项;年中标率均在67%以上。1997年,被淮阴市委授予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几年来,投资近400万元,购置各类先进设备100多台,并在各专业都配备了国内先进的应用软件。目前,该院为江苏省建设系统CAD应用示范试点单位,CAD方案应用率达90%以上,被全国总工会授予职工技协先进单位。其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并荣获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称号。企业先后获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省、市、区文明单位。1992年以来,连续8年被评为市建委综合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授予“八五”奉献杯立功竞赛活动集体一等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