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五法藏(梵pan~ca dharma-kos/a^h!,藏chos-mdsod- ln%a)

小乘犊子部所立,将所知一切法分为五类。即过去藏、现在藏、未来藏、无为藏、不可说藏。略称五藏,又名五法海。《成实论》卷三〈有我无我品〉云(大正32‧260c)︰「汝法中说,可知法者谓五法藏︰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我在第五法中。」

此五藏中,前三者是将有为法别开为三世,故总称为三世藏,即有为聚也。第四是无为聚,非三世。第五是非即非离蕴之我,非三世及无为,即非二聚也。

关于犊子部所立的我,《中论》卷二云(大正30‧15c)︰「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言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大智度论》卷一云(大正25‧61a)︰「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据此,可知犊子部立非即非离蕴之我,不摄属於三世及无为,完全为不可说者。

犊子部此一说法以我为实有,不仅《中论》、《成实论》、《俱舍论》及《成唯识论》极力加以破斥,智顗、法藏等更贬其为附佛法外道。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九0云(大正7‧494a)︰「住此六波罗蜜多,三乘圣众能度五种所知彼岸。何等为五﹖一者过去、二者未来、三者现在、四者无为、五者不可说。」 [P1001-a]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云(大正26‧73c )︰「诸佛住是三昧,悉能通达过去现在未来,过出三世不可说五藏所摄法,是故名一切处不阂。」可见此说亦为大乘所提倡。故《俱舍论宝疏》卷二十九云(大正41‧803c)︰「此五法藏同大般若五种法海,谓三世、无为及不可说。不可说者是胜义谛,犊子部不染邪智,谓胜义谛是其我体。不同外道染污邪智执有实我是我见摄。」

《俱舍论要解》卷十更说犊子部所建立的补特伽罗,略似大乘所说之佛性如来藏等。并谓此甚深之理趣门,非心意识之所测量,岂可以薪火乳酪等之世间现所知境界谴斥之。由此,似可认为大乘所谓佛性如来藏说,与此不可说补特伽罗与大众部等所立之心性本净说颇有关联。

〔参考资料〕《大乘入楞伽经》卷十;《大毗婆沙论》卷十一;《成实论》卷三〈无我品〉;《摩诃止观》卷十(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俱舍论光记》卷三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