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形街沟
街沟纵坡(或平石纵坡)由升坡到降坡再到升坡,如此连续交替进行,街沟的纵坡如同锯齿形状的,称为锯齿形街沟。
所谓街沟即指露出路面部分的侧石与路面边缘或平石,作为城市道路排水的三角形沟。
当道路纵坡很小时,积留的雨、雪水很难沿街沟的纵向排除,尤其是在暴雨或多雨季节,路面成片积水,既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又妨碍交通。所以,规范规定,当城市道路纵坡小于0.3%时,必须设置锯齿形街沟。
锯齿形街沟设置的方法是保持侧石顶面纵坡与道路中心线纵坡相同的条件下,交替地改变侧石顶面线与平石(或路面)之间的高度。
我国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地区,有些旧城在街坊或沿街建筑已形成的情况下修建道路,以致纵坡很小甚至为零,虽对行车有利,但对街坊排水和道路路面排水极为不利。尽管道路路面设置路拱横坡,排雨、雪水,但通常街沟和人行道的纵坡平行于路中心线纵坡,当纵坡很小时,积留的雨、雪水,很难沿街沟的纵向排除,尤其在暴雨或多雨季节,路面成片积水,既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又妨碍交通。所以城市道路纵坡小于0.3%的路段必须设置锯齿形街沟。
所谓街沟即指示灯露出部分的侧石与路面边缘或平石,作为城市道路排除水的三角形沟。锯齿形街沟设置的方法是保持侧石顶面线与路中心线平行(即两者纵坡相等)的条件下,交替地改变侧石顶面线与平石(或路面)之间的高度,即交替地改变侧石外露于路面的高度。
在低处设置雨水进水口,使进水口的路面横坡i1大于正常横坡i横,而在两相邻进水口之间的分水点处的路面横坡i2小于正常横坡。这样雨水由分水点流向两旁低处进水口,街沟纵坡(即平石纵坡或路面边缘纵坡)升降交替,呈锯齿形。
通常侧石全高30cm,露出路面部分的高度为10~20cm。如露出值过低,则不能容纳应排泄的最大地面水流量,以致溢过侧石而漫至人行道上影响行人交通;露出值过高,则不便于行人跨越(且不利构造设置)。所以常用的侧石外露高度为0.15m,设锯齿形街沟处的最低高度取0.12m(即n值),最高高度取(即m值),则m-n=0.06m。设两进水口间距为l,一般城市常用雨水口间距为35~40m。个别雨量少、路面狭的道路可取45m,路中线纵坡为i中,街沟纵坡为i1和i2(见图1-5-17),则分水点距两边进水口间距为x及l-x ;
左端[i1( l-x )+n]- i中(l-x )=m
右端i中x+n+ i2 x=m
两式相等得:
( i1 - i中)· l
X=--------------------------- ①式
( i1+i2 )
m- n
X=--------------------------- ②式
i2+ i中
m- n
l-x=----------------------------- ③式
( i1 - i中)
通常设计时,根据地物在沿线建筑物出入口,交叉口行人横道线上游,以及凹形竖曲线最低处已布置好雨水口,然后在每段长上取进水口间距l,i中在纵断面设计时已确定,m、n值也已定,则可计算分水点距离x及l-x,再计算i1。
【例1-5-2】已知雨水进水口间距为40m,i中=0,m=o.12m, n=0.8m ,试求街沟纵坡及分水点距离x。。
[解]当i中=0,如i1=i2时根据①式,可得
X=l/2
i1=i2=2(m-n)/2 =2(0.18-0.12)/40=0.3%
验算数 x=m-n/ i1+ i中=0.18-0.12/0.3%=20m
实际设计中常先将雨水口间距按设计地形地物安排好,即为l定值,然后再用中心线标高根据标准横断面相对关系,推算分水点标高(比正常断面街沟高0.03m)与进水口处标高(比正常断面街沟低0.03m),最后再计算i1与i2 ,做到i满足大于0.3%的排水要求即为可行。
作业:已知某路段中线设计纵坡为+2‰,在桩号2+100处(a段面) ,设计标高H中=10.0m,车行道宽度为14.0m,路拱平均横坡为2%,试合理设计锯齿形街沟,并分别算出分水点和雨水口处的标高(要求至少布置三个雨水口),设m=18㎝, n=12㎝,如下图。
解:由 ①式②式 联立可得 (设i1=i2 =4‰)
( i1 - i中)· l
X=------------------------------ ①式
( i1+i2 )
m- n
X=----------------------------- ②式
i2+ i中
(m-n) ·2 i1
l=-----------------------------可求得l值,再用②式可求得X值。
i12+ i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