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林

1.广西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长林,男,汉族,1957年8月生,湖南邵东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4月参加工作,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班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
1974.04——1976.12,广西临桂县会仙公社插队知青;
1976.12——1978.09,广西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二分队安装工人;
1978.09——1983.12,广西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政治处宣传干事;
1983.12——1986.10,广西桂林光学仪器厂政工科宣教干事(其间:1984.09—1986.06 在广西大学哲学系政治理论专业脱产学习;1986.06—1986.10 借调广西桂林市委组织部青年干部科工作);
1986.10——1987.05,广西桂林光学仪器厂工会副主席;
1987.05——1987.09,广西桂林光学仪器厂工会副主席兼政工科科长;
1987.09——1988.08,广西桂林光学仪器厂工会主席兼政工科科长;
1988.08——1989.04,广西桂林光学仪器厂厂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
1989.04——1991.11,广西桂林光学仪器厂党总支书记兼工会主席;
1991.11——1993.06,广西桂林星火机械厂(国有九七二六厂)党委书记;
1993.06——1993.09,广西桂林星火机械厂(国有九七二六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
1993.09——1997.11,广西桂林市秀峰区委常委、副区长(其间:1996.11—1997.11 任广西桂林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阳朔工作团团长,挂任广西阳朔县委副书记);
1997.11——1998.03,广西桂林市秀峰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1998.03——2001.12,广西桂林市秀峰区委副书记、区长(其间:1999.07—2001.10 在广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班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习);
2001.12——2004.01,广西桂林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市政府机关党委书记;
2004.01——2007.07,广西钦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
2007.07——,广西南宁市委常委[2]、常务副市长[3]。
2.沈阳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1970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校大学学历。原任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主任(副局级),现任沈阳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局级)。
3.烈士刘长林,烈士,1930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战士,无音讯。
4.原喀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长林 1924年出生,单城镇东关街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政治指导员、教导团军事队长、营教导员、师组织科长、团政治处主任、海军旅顺快艇基地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研究员、审判员等职。曾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1955年授少校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1962年后,曾任喀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职。1983年7月离休。
5.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刘长林,男,法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学术兼职: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秘书长、陈独秀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获奖:安徽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199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科研成果优秀奖(1994)、上海市历史学会第三届学会奖(2002)、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6)等。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
讲授课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儒学、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史文献研读等。
研究课题: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与当代走向研究”(2000年结项);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转型与人生哲学重建——五四新青年派与东方派人生观比较研究”(2005年结项);
3、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改造思想”(2005年);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自由的限度与解放的底线--《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妇女解放思想研究”(2006年);
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以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2007年)。
主要著作:
1、《生命与人生——儒学与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华文化读本》(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论文(发表论文60多篇):
(1) 刘长林,略谈西汉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第97-102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6期,《中国历史学年鉴(1985)》第20页有介绍。
(2) 刘长林,试评梁漱溟对东西人生态度的理解,《学术界》1991年第4期,第34-40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1991年第10期,第74-80页
(3) 刘长林,也谈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学术界》1994年第1期,第50-55页
(4) 刘长林,“五•四”思想家关于人的解放道路的思考《安徽史学》1994第2期, 第50-53页
(5) 刘长林,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人文杂志》1994年4期,第33-41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0期
(6) 刘长林,试论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兼与林毓生“陈独秀全盘反孔说”商榷,《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第103-110、121页
(7) 刘长林,陈独秀人性观述评,《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第66-68页
(8) 刘长林,析胡适对传统人性学说的现代阐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10-18页,《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8年第3期摘要介绍
(9) 刘长林,试析梁漱溟对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阐说,《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第84-91页
(10) 刘长林,梁漱溟生命化的人性本善论述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36-42页
(11) 刘长林,论《新民说》对近现代人格的初步构建,《学术界》1998第4期,第32-37页
(12)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新青年人生观的构建,《陈独秀研究》第1辑,第270-290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99-2000)》第60页,陈独秀研究栏目有介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刘长林,科玄论战:重建人生哲学的理论冲突,《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0期,第44-46页
(14)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科玄两派的批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27-33页
(15) 刘长林,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23-29页
(16) 刘长林,梁漱溟对儒家圣贤人格说的现代重构,《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第86-96页,《中国哲学年鉴2002》第60页、《中国儒学年鉴2002》第81页介绍
(17) 刘长林,论胡适对现代自由人格的建构,《胡适研究》第3辑,第291-31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 刘长林,论胡适对中国宗教信仰及现代走向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0-121页
(19) 刘长林、钱锦晶,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6辑,2002年12月,韩国);《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第59-6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5期,第156页
(20) 刘长林,论科玄论战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4-20页
(21)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第113-118页
(22) 刘长林,儒学人生哲学的意蕴及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其启示,《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73-189页
(2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4-317页
(24) 刘长林、高晓峰,新青年派对国民新价值观的言说 ,《上海市革命史资料与研究》(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0-138页
(25) 刘长林,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的赋予——以五四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7-64页,获年会优秀论文奖
(26) 刘长林,五四后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状况述评,《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0-234页
(27)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37-161页
(28) 刘长林、班彦美,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陈独秀与杜亚泉道德观之比较,《理论学刊》2008年1期,第109-114页
(29) 刘长林,储天虎,陈独秀早期国防观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1期,第153-163页
(30) 刘长林,关于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赋予的探讨——以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99-106页
(31) 刘长林,林德杨自杀的意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74-578页
6.中国建筑报记者男,汉族,1981年出生,祖籍河北沧州泊头。200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学学历。原任《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现任《中国建筑报》记者。曾发表多篇业内专业评论。
7.江西省劳动模范刘长林 1941年9月生,男,黑龙江方正县人。现任国营红声器材厂厂长。高级经济师,江西省政协委员。1968年由哈尔滨科技大学分配到国营红声器材厂工作,历任机械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机动车间主任,1984年10月任副厂长,1988年2月任厂长至今。他任厂长以来,狠抓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工厂先后获得省、部质量管理奖,省、部企业管理奖,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进步先进集体。企业不断发展,1992年与1987年相比,固定资产增长83.6%,工业总产值增长181%,产品产量增长255%,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提高92.2%、51.9%,出口创汇增长11倍,成为有经营进出口权的大型骨干企业,1990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他本人荣获198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厂长,江西省优秀企业家,江西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