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海镇

沥海镇地处上虞西北部,东与中国伞城崧厦镇接壤,南与绍兴袍江工业区隔江相望,西与绍兴滨海工业区一衣带水,北濒广袤的海涂,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抗击倭寇。沥海镇是上虞市两大古城之一,境内文化积淀深厚,由沥海建城故事负载的诚孝文化影响深远。沥海镇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6.18万,下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乡镇概况沥海镇地处虞北平原,地势平坦,沥海镇区域形状呈马靴状,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势。一般高度在海拔4.5~5.5米之间。沥海地质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浙闽隆起区的东北端,受丽水~上虞断层带和温州~宁波断层带影响,以东北向、西北向断裂为主,互相切割,境内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沥海镇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因地形复杂,光、温、水地域差别明显,灾害性天气较多,总趋势洪涝多于干旱。 沥海镇属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无严寒酷暑。年平均气温16.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最冷月(一月)

平均气温4.1℃。沥海区地处中纬度,全年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温暖湿润,太阳年总辐射量为101.76Kcal/cm2。年平均日照小时为1907.7小时。沥海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年降水日160天.春季降水较多,夏季6月上旬—7月上旬为梅雨期。大雨暴雨较多,有洪涝;7-8月上旬为干热天气,间有台风暴雨;10月天气稳定,秋高气爽;常年11月下旬初霜,3月中旬终霜。风向沥海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季风交替规律明显,一年中随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常年主导风向以南风为主。
水资源沥海镇各河域水量充沛,曹娥江三面环绕,曹娥江为常年性河流,无结冰期,河床宽在100m到600m。沥海镇域内水深1-2m。曹娥江是省内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达0.32kg/m2,多年平均输沙量为98万吨,侵蚀模数上游达400吨/km2,中游达200吨/km2,下游又有潮汐带来的泥沙。曹娥江全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23mm,年最大2116.6mm,最小940.6mm,陆地蒸发量764mm,年径流深659mm,径流系数0.46。沥海镇内还有多条用于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河道。
区位优势沥海镇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镇区离杭甬高速公路道口15千米、上虞市区20千米,离绍兴市唯一的出海口——上虞港仅7千米,即将建设的绍嘉高速公路穿越沥海镇,并在境内设有互通立交;距建设中的浙东引水枢纽工程——口门大闸10千米,已建成的联结绍兴滨海工业区的闸前大桥和建设中的联结绍兴袍江工业区的袍江大桥横跨曹娥江进入沥海境内。沥海镇背靠26万亩海涂,在省政府大力发展滩涂经济、打造杭州湾制造业金南翼的大背景下,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沥海即将成为浙江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有识之士的投资热土。
经济产业沥海镇是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经济强镇、教育强镇、体育强镇和省科普示范镇,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和绍兴市中心镇、卫生强镇、生态镇。2007年,沥海镇实现生产总值17.24亿元,增长12%;工业产值55.96亿元,增长22.29%;工业性投入5.15亿元,增长17.81%;实现自营出口2.32亿美元,增长29.46%;建安产值116亿元,增长32.3%;财政收入2.24亿元,增长43.6%,其中镇级财政收入4570万元,增长34.2%;农民人均纯收入9870元,增长8%。
特色产业照明灯具和现代包装材料是沥海镇二大块状特色产业。境内共有照明灯具企业61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产品远销欧美、加拿大、东南亚、中东、港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照明行业唯一的民营高科技板块上市企业,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阳光牌”节能灯及灯具系列,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照明电器行业唯一的“浙江省名牌”产品,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第六届保护消费者杯”,被国家商务部推荐为2005年度出口名牌产品,“阳光”商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现代包装行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持续的技术创新中,不断实现新飞 跃,工艺从一次氧化转变到二次氧化,产品从化妆品包装延伸到酒类包装,拓展了产品加工领域,并在全国首创防伪酒瓶盖,风靡白酒包装业。20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UV涂装新工艺的应用,为现代包装企业提供了又一个发展平台。从2004年开始,现代包装又涉足新的领域,特别是蜂窝纸板项目的开发和新颖印刷技术的运用又为现代包装业增添了新的亮点.2006年,沥海镇照明灯具和现代包装材料行业共实现产值35.24亿元,占沥海镇工业产值69.8%。 沥海镇是传统的农业强镇。丰富的海涂资源使沥海镇成为全市的水产养殖和出口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以来,沥海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共投入资金2400万元,建成标准农田1.71万亩,修建沟渠519千米,新建机耕道路610千米;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4000亩,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缓解了用地矛盾,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围绕蔬菜和水产两大农业主导产业,镇党委、政府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以河蟹、青虾、鲻鱼、鳜鱼、野生甲鱼为主的中高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和以生产大葱、西兰花、苷蓝菜等蔬菜为主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已成为市农业创新基地。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沥海镇大力培育扶持农业加工企业和贩销大户,沥海镇共有各类农业加工企业31家,其中上虞市海龙食品有限公司,上虞市孔氏菜业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经济发展沥海镇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沥海镇6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从事建筑产业,足迹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区。沥海镇现在共有建筑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3家。五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沥海镇建筑企业的代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自身实力断壮大,成功晋升为建筑特级企业,2006年公司承建的上海印钞厂回字型厂房喜获鲁班奖,2006年实现总产值60亿元,其中建筑主营业务50.51亿元,正朝打造百亿企业的目标努力。浙江万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德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立足沪、杭、甬市场,建筑业务大增,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经济是沥海的富民经济,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沥海籍从事建筑业的人群中,个人资产超亿元的就有41人,超千万元的有100多人,沥海镇居民60%以上的收入来自建筑产业。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沥海镇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一起研究、共同实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治安始终保持平稳态势。在工作实践中,沥海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首创的“一套网络,四个机制”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模式在全市推广。现在,沥海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获得上虞市级以上的各类荣誉达100多项,是名副其实的“平安沥海”。
农业经济沥海镇是虞北农业重镇。共有耕地面积6400余亩。紧靠广阔海涂的有利条件,决定了沥海农业以淡水养殖、果蔬、棉花、蚕桑等四大种类为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紧靠海涂的地理优势,镇政府在抓好棉粮的同时,积极发展优高绿色农业,建有绿色农产品基地4个,渔业生产和果蔬生产得到迅猛发展。现在,沥海镇共有淡水养殖面积1万多亩(包括外包),河蟹、青虾、对虾、鲻鱼、野生甲鱼、黑鱼等中高档名特优水产5000亩,有蔬菜种植面积25000亩,洋大葱、大白菜、西兰花、苷蓝菜、甜玉米、毛豆等出口蔬菜生产基地15000亩,大棚西瓜基地2000亩,是浙江省有名的“河蟹之乡”和省重点出口蔬菜基地。
工业经济沥海镇是一个工业大镇。现在,沥海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扶持企业发展,使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沥海镇现有企业405家,2006年沥海镇实现工业产值46.65亿元。形成了以灯具、现代包装材料、化工、针织为主导行业和纺织、钢管、五金、塑料、建材等行业并举的产业特色。浙江阳光集团在实现股票上市、T5大功率节能灯投产后,又与世界500强企业菲利浦公司联手共同发展。以宝丽电化制品有限公司、绍兴装璜电化铝有限公司和上虞市永升包装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的电化铝行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化铝包装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已由膏霜类、唇膏、香水等化妆品包装领域拓展到食用、医药等包装领域。以正奇化工有限公司的纳米级无机化工颜料和天宇化工为主的化工业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沥海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教文卫虞北重镇沥海镇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教卫生事业,积极加大投入,调整教育网点,改善医疗条件。沥海镇现有职业技术学校二所,初中二所,小学八所,幼儿园三十所和成人文化技校一所,其中沥海中学、沥海镇小等学校,教育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被省教体委命名为浙江省示范学校,沥海镇共有中小学生和幼儿在校人数为8473人。98年,沥海镇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高标准普九乡镇之一,同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乡镇。现在,沥海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投资400万元易地新建沥海卫生院和扩建三汇卫生院,添置医疗先进仪器,现在卫生技术力量雄厚,科室门类齐全,为全面普及初级卫生保健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