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林镇

区域概况古林镇[1]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辖镇,又名黄古林,是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也是鄞州历史上四大重镇之一。古林镇坐落于甬江、姚江、奉化江上游,东与宁波市区接壤,南邻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杭甬高速公路和鄞县大道穿境而过,境内的段梅公路横贯东西,水网纵横交叉,为典型的江南水乡。
1986年1月,古林乡改名为古林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古林、布政、蜃蛟三乡镇合并建立新的古林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4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000年底人口61354人(均为汉族),拥有耕田面积35900亩。该镇地处鄞西平原,平均海拔4.2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七月平均气温28.8℃,一月平均气温4.2℃;湿润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400至1450毫米;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010小时,无霜期259天。[2]
行政区划古林镇辖:西湖社区,古林、藕池新村2个居民区,古林、施家、俞家、包家等行政村。镇政府驻中心路501号。
2004年,古林镇由原来的33个行政村调整为24个:礼嘉桥村和方家土耷村合并为礼嘉桥村,共乐村和任家村合并为共任村,郑家漕村和石家桥村合并为仲一村,蜃蛟村和闻江岸村合并为蜃蛟村,吴家庄村、茂林村和张马村合并为茂新村,车唐村和林家村合并为龙三村,翁姚村、湖汇山村和上下陈村合并为三星村。调整后,全镇辖:古林、藕池新村2个居民区;西洋港、葑里、古林、施家、俞家、郭夏、鹅颈块、戴家、共任、仲一、布政、葑水港、张家潭、宋严王、陈横楼、藕池、礼嘉桥、薛家、包家、蜃蛟、龙三、茂新、三星、前虞24个行政村。[3]
经济发展2007年,古林镇有规模企业200多家,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90.8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0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779元,在2007年度全区镇乡(街道)经济发展竞赛中名列第5名,获得区升位奖。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宁波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外向型及三资、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并形成了以轻纺针织服装、电子塑料制品、化工仪表、机械五金、蜡烛、不锈钢制品、运动器材、电动工具、汽车配件等为特色的龙头产业,尤其是轻纺针织和服装,从原料、针织、漂染到制衣有较深厚的生产基础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并成为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农业生产方面,以粮食、蔺草、席草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养殖为主,其中尤以“黄古林”牌白麻筋草席享誉国内外。大棚瓜果和蔬菜等设施栽培初具规模,特别是总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500亩的翁姚优质葡萄观光园建设初见成效。[4]
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体系业已形成,农民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制度不断完善,镇中心卫生院、福利院、社区康复中心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并成为全国民政工作典型。
教育、文化设施比较齐全,具有全区一流水准的镇文化娱乐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镇内有区属职业高中1所,镇初级中学2所,小学11所,幼儿园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教育体系比较完备。2000年至2005年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镇文化中心,投资370万元建造了古林公园——绿苑,投资120万元建造了文化长廊,投资50万元建造了国家标准塑胶篮球场2个,投资33万元完成25套体育路径建设。
名胜古迹九狮桥、五港桥、街心戏亭等古建筑群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重建于清咸丰九年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古林庙及其周围的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建于清代的现存为数不多的“青阳观”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