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标

市标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见证。一般有当地的特设特点等元素构成,经各种演变慢慢形成当地的象征。
在中国!有的城市的市标是慢慢演变而来的,如传说、历史、等,有的是现代都市发展后直接策立的。
市标和市花在某些层面上的意义是一样的!
福建南平 市标 《双剑化龙》双剑化龙
“双剑化龙”的传说
“双剑化龙”的传说出现在《晋书·张华传》。据说西晋初建时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冲霄而起。张华通晓易理,心知其异,他邀请善观天象的雷焕共卜吉凶,最后得出结论是:紫气源于豫章丰城,其实是宝剑之精。当时张华是晋朝重臣,他帮助雷焕补得了丰城县令一职。雷焕到任以后,在监狱地基底下掘出一个石函。石函出土后霞光四射,打开之后果然发现有双剑并列。雷焕当即送其中一支剑给张华,而留一支自佩。张华收到剑后发现此二剑是越剑干将、莫邪,于是致书雷焕二剑终当复合。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剑从此下落不明。而雷焕死后将他所佩莫邪剑传给了其子雷华。雷华任建安郡从事,持剑路经延平津,腰间佩剑忽然跃出剑鞘掉到河里。雷华请人入水取剑,入水者不见宝剑,但见两龙盘绕水底,转眼间,江水碧波灿烂,浪涛汹涌。时人以为这是双剑复合在此化龙。
从此以后延平就有了“剑津”、“剑浦”、“镡川”、“龙津”之称。
由于这一则传说直接与古延平的山川地理相联系,以后又屡屡被《八闽通志》、《福建通志》、《延平府志》、《南平县志》等地方志所引用、传载,成为了南平地方历史的一部分,以至到今天化龙双剑甚至被当作南平的市标,具有了特殊的地方象征的意义。
双剑化龙 市标 传说
故事发生在1700年前。传说在晋惠帝时,当时的尚书张华派遣一个叫雷焕的人到外面寻找宝剑。雷焕在江西丰城得到古代名剑“干将”和“莫邪”,将雄剑“干将”送给张华,雌剑“莫邪”留给自己佩带。不久,张华被人害死亡,“干将”穿上屋顶飞去,不知去向。再后来雷焕也死了,“莫邪”剑传给儿子雷华。后来,雷华奉旨到外面任职,佩带“莫邪”剑从建溪乘船南下。船驶进延平津时,延平津就是现在南平的延福门码头,雷华站在船头欣赏闽江碧水的美景时,腰间“莫邪”宝剑忽然跳出剑鞘。船夫在江底东寻西找,不见剑的影子,却见雌雄两条龙偎在一起。两把神剑就这样在延平津化成了龙。南平因此又名“剑津”。延平湖又被称为"剑湖"。昔日“延津龙剑”处,还竖着“双剑化龙”市标,正告诉大家这个动人的故事。
现在或许知道“双剑化龙”这故事的人也还大有人在,不过接下来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话说“双剑化龙”之后,许多过往船只经过延平湖(即双剑化龙处)时,都莫名其妙沉没,如此数载。后有一人告众人曰:“双江合流,乃一‘人’字;又因双剑化龙,此为‘龙吃人’也。如若在江东西两岸各建一塔,即保过往船只无灾,此为‘筑塔镇龙’。”东西塔建成之后,果然再无沉船之事。正当众人为之高兴之时,闽江边上房屋却接连失火,可谓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继而有人顿悟:“原为双江合流,成一‘人’字,现今在江两岸建镇,这岂不是一‘火’字?要想不再有火,何不在江上建一大桥,使其成‘灭’字。”这座桥就是如今的南平铁路桥。故事到此也告一段落。
古人有关 双剑化龙 的诗词
(唐)胡曾咏双剑潭诗一首
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危岭一万重
昨夜七星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
(南宋)辛弃疾词二首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瑞鹤仙南剑双溪楼
片帆何太急。望一点须臾,去天咫尺。舟人好看客。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溪南溪北。
正遐想、幽人泉石。看渔憔、指点危楼,却羡舞筵歌席。
叹息。山林锺鼎,意倦情迁,本无欣戚。转头陈迹。飞鸟外,晚烟碧。问谁怜旧日,
南楼老子,最爱月明吹笛。到而今、扑面黄尘,欲归未得。
郭沫若1962年《咏南平二首》:
廛市因山成,南平势不平。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清。
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昔传双剑合,今见万家荣。
双江合流处,二塔耸江头。山川忆今昔,水火济刚柔。
造纸中心地,住家虚脚楼。车船无日夕,仿佛在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