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恺
1、西晋贵戚字君夫,晋代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地人,名儒王肃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官至龙骧将军、骁骑将军、散骑长侍,生活极其奢侈。曾得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
与石崇斗富富商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
2、木材工业专家(1917— )
木材工业专家。长期从事木材工业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创建的光华木材厂,对中国木材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示范作用。他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利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和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不断拓宽了木材工业研究领域,为开创我国木材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名锡命。1917年11月14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童年在农村长大。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时,一次放映《人道》无声电影,他担任配音讲解,目睹西北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况,哽噎地说不出话来。血气方刚的王恺决定学水利,将来整治旱灾以救农民。这时,听英国留学归来的石声汉博士介绍,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的前身),教学设备较好,师资上乘,学生享受公费。还告诉他,西北地区缺少森林,是旱灾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治旱先兴林。王恺受到很大启迪,毅然报考了这所学校,立志务林。
在王恺大学学习期间,学校与兵工当局合作,为抗日战争提供枪托用材,建立了核桃林场。在教师指导下,王恺对核桃树材的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陕西核桃品种之初步研究》选为毕业论文,从造林选种到木材加工利用进行多品种的综合比较试验,以期选出最佳的枪托用材树种。该课题涉及的学科多、工作量大,他日以继夜,刻苦钻研,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多方好评。毕业时,学校让他留校任教,而他想继续深入枪托等军需用材的研究以支援抗战。正巧报上刊登中央工业试验所新成立的木材试验室招聘人员,条件是理工科毕业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王恺学的是农科,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鼓足勇气,投书自荐。后经一再努力争取,终于使聘方答应试用。试用期间,他废寝忘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深得试验室主任唐耀的赞赏,被正式录用。这为他以后长期从事木材工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王恺的工作是从调查研究川西、西南林区的伐木工业与木业市场开始的。1941—1942年,他带了一名工人,徒步沿着川西岷江和大渡河上游林区对伐木工业进行调查;接着于1943年参加了重庆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和农林部联合组织的林木勘察团,调查了川东、贵州、广西、湖南一带的枕木资源,木材生产和销售情况,为建设湘桂、湘黔铁路的枕木供应提供了依据。在调查中,他不避高山险阻,跋山涉水,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实地勘察森林资源,既采集了大量树木标本,又了解了当地伐木、制材、运输等状况。写下了中国较早的《川西、峨边伐木工业之调查》《黔、桂、湘边区之伐木工业》《西南木业之初步调查》等报告,为研究中国伐木工业和木材市场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际资料。
1944年,因工作成绩优异,王恺由经济部公费选送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林学院深造,从事木材改性等方面的研究,于1945年通过《压缩木的初步研究》论文,获木材工艺硕士学位。在此情况下,王恺照例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考虑到中国的木材加工技术落后,多沿用手工作坊式生产,与美国机械化相比,差距甚大。而发展木材工业急需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和实践经验;加之久经战争灾难的祖国,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他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良机,广泛地参观考察了美国中部、西海岸和南方等地的制材厂、胶合板厂、门窗厂、家具厂等不同产品的加工企业,以及美国林产品研究所、各林业试验站和加拿大林产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40余处,并实地参加操作,以取得第一手数据和先进工艺。同时广泛收集木材工业及有关机械设备的技术资料,拍摄和自制了300多张介绍美国和加拿大木材工业的幻灯片。王恺在各地考察中择其精华,博采众长,既学到了先进的实用技术,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本领。回国前,美国师友许以高薪一再劝他留下,认为只有在美国才能施展他的才华。王恺婉言谢绝了师友们的盛情挽留。他认为美国条件再好,也不能代替中国木材工业的发展。他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于1946年回到上海,开始了新的工作。
王恺回国后仍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他特别重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经反复试验,使胶合板质量超过英商产品,达到了出口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受党中央办公厅的委托,负责创建北京光华木材厂,担任第一任厂长兼总工程师,亲自主持北京“十大建筑”所需主要木制品的生产与多项新产品的试制和投产。光华木材厂的建成,对中国木材工业向着现代化发展,起到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王恺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北京市木材工业研究所。1979年他被调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先后任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直到1988年退休。
王恺于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0高龄的王恺仍胸怀壮志,决心为发展木材工业继续作奉献。
研制成优质胶合板,为国争光
王恺于1946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仍回到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由于科研经费短缺,所长提出与上海扬子木材厂合作,由他任该所新建的木材工程试验室主任,并兼任工厂顾问工程师。这一设想与他多年主张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这个工厂生产的胶合板质量低劣,耐水性能差,不及当地英商工厂的产品。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实际,与厂方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反复试验,历时一个多月,最终通过提高豆粉细度和加入防霉、憎水剂等措施,增强了胶粘剂性能,产品质量一跃超过英商,且价格较低,从而变进口为出口,在香港、东南亚和美国西岸等国际市场受到好评。他的这一成就不仅为世人瞩目,更为国人争了光。当时在扬子木材厂担任总工程师的白俄专家,曾在国外多处负责技术工作,经验丰富,面对这位年仅30岁的中国人,自觉相形见绌,主动辞职。英商工厂的外国工程师也觉得脸上无光。工厂名声大振,老板很高兴,立即请他兼任工厂厂务主任和总工程师。王恺没有为此成绩而骄傲,又投入了研制新型门扇和装配式房屋的工作。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前者产品还出口香港。为替代进口纺织器材,他还研制了胶合木滚筒、压缩木梭、打梭棒等新产品;为建筑部门研制了跨长30英尺的胶合木梁。这些产品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他还为上海木业界、造船业、纺织业、铅笔业等举办木材工业讲座,为在学讲授木材工业课等。上海解放前夕,他借为扬子木材厂老板在台湾主持筹设分厂的机会,考察了台湾的木材工业。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国民党“接收大员”将木材厂停工关闭,盗卖机器设备的惨景,感触很深。虽然工厂老板再三挽留他在台工作,但他决然谢绝了高薪聘任,返回了上海。
3、海军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 (1929.5—)男,汉族,原名王华峰,海军政治部文艺处原副处长。利津县北岭乡台前村人,1929年9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45年2月参加解放军,历任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宣传队宣传员,渤海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编导股副股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股副股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和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副主任、文艺处副处长等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后从事专职创作,正师职。立三等功2次,受通令嘉奖1次,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著有长篇小说《水下阳光》、《碧雾港》,短篇小说集《群妮离婚记》、《夜航》,诗集《周槐亭》、《一面墙》、《水兵的歌》,散文集《翠微堂笔记》,传记文学《麦贤得》、《卜凤刚传》,电影文学剧本《无名岛》(合作,已拍摄发行),译著《王位继承人》、《丽莉》(合译)等。
短篇小说《童年拾记》获河北省1954年-1979年儿童文学创作二等奖,长篇小说《碧雾港》获1980年海军文学创作二等奖,《厦门的美》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海洋出版社等银帆荣誉奖。
王恺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当代作家和著名书法家。出版了《草书毛泽东诗集》等4种书法集。
4海南省信访局官员(1952-)王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海南澄迈人,大学学历
1972.12--1977.04 解放军战士、文书、报导员
1977.04--1978.09 海南澄迈县委宣传部报导员
1978.09--1982.07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1982.07--1985.01 海南大学师范部教师
1985.01--1990.11 海南行政区政府办公厅干部、主任科员
1990.11--1995.01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第二秘书处副处长、调研室副主任、秘书处副处长
1995.01--2000.07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五处处长
2000.07-- 海南省信访局副局长
5.临沂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王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临沂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
山东临沭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讲师。精通书法、平面设计。
书法作品曾在全国首届“希望杯”师生书法比赛中获三等奖、全国首届“洗笔泉”书法比赛中获三等提名奖、2004潍坊国际风筝节书法比赛一等奖,临沂市‘95“庆五·四”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97“华丰杯”全市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九州杯”全市硬笔书法比赛中获二等奖,。作品并入选《今古墨缘拮英》、《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等书,临沂电视台曾作专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