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日记
一七八○年,为了祝贺清朝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寿,朝鲜文学家朴趾源(一七三七至一八○五年)跟随使节团来到中国。回到朝鲜后,他记录了从鸭绿江经辽宁到北京到热河,历经三十余站,两千多里路的行程,是为《热河日记》。全书用通畅优美的汉字写成,以日记、随笔、政论等多种体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与各界人士的交流,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风貌。
成书于一七八四年的《热河日记》,本文是这样开始的:
「后三庚子,我圣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辛未,朝小雨,终日乍洒乍止,午后渡鸭绿江……」
但是本文之前有个前言,前言的一开头,却先解释为什么在「我圣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之前要先加一个「后三庚子」。
朴趾源是这么说的:「曷三庚子?崇祯纪元后三周庚子也。」接着他解释:「明室亡于今百三十余年,曷至今称之?清人入主中国,而先王之制度变而为胡。环东土数千里,画江而为国,独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犹存于鸭水以东也。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也。」然后,在前言的结尾处,他又毫不避讳,甚至骄傲地题上了:「崇祯百五十六年,癸卯,洌上外史题」。
从明清之战开始就一直站在明朝这边的朝鲜,明亡之后根本就以正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自居,因此虽然感叹自己「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但是「环东土数千里,画江而为国,独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犹存于鸭水以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