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视距空战
超视距空战一般指在飞行员目视距离外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因此采用中程导弹和远程导弹都属于超视距范畴。其优点是在速度比选择恰当时能对目标实施360度的全向攻击,明显地扩大了攻击区;由于可以从目标前半球超视距攻击,从而将拦截线外推,提高了保卫目标的安全性;在机载武器、火控系统较先进的条件下或通信指挥等信息保障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点,从而提高了进攻飞机的空战优势。
但是早期的中程武器系统战果并不理想,以越南战争为例,其击毁概率不到7%,比理论值整整低了一个数量级。究其原因,主要是导弹及武器火控系统不够理想。航空技术的进步使得中程武器系统日趋成熟,在海湾战争中AIM-7导弹取得了较好的战绩。据资料报道命中率已达70%左右。当然如作战双方在空战中都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命中率可能要低一些。
目前中程导弹的发展,在射程上没有明显提高的趋势,而将注意力放在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上。发射后不管导弹不采用单纯半主动雷达制导而是用复合制导形式。因此载机发射导弹后很短时间即可机动脱离或开始攻击下一个目标,避免了以前那样长时间不能做大机动的缺点,提高了自身安全性和作战有效性。但如果作战双方均已装备发射后不管导弹,那么雷达作用距离远和导弹射程大的一方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势。可是应该注意到,如果雷达武器指标较低的另一方在被击中之前也已发射了发射后不管导弹,尽管载机已被击中,飞行中的导弹仍可以击中对手。因此,他们之间有可能只是被击中的时间有几秒至十几秒的差异,但结局却有同归于尽的可能性。
因此在采用发射后不管武器系统时,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优势的一方并不意味着具有战胜对手的绝对优势。相反的优势可能是在采用了“狼群战术”的一方,即拥有数量较多、价格较便宜的战斗机,且具有良好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从不同方位发起攻击的一方。从作战费效比的角度考虑,战机技术复杂、价格昂贵的一方损失将更为惨重。这就给飞机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即过分追求高技术可完成多任务的高度综合化的昂贵飞机是否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作战双方在超音速情况下实施了首次迎头超视距攻击后,是否一定转为亚音速近距空战甚至过失速的近距格斗,主要取决于双方对下一步行动的决心。只要一方不打算开展缠斗并继续以超音速飞向目标,近距空战就很难展开,这与执行的作战任务关系密切。
超视作战之后接着就是近距格斗的理论在实践上或多机协同作战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基本规律是:在亚音速高机动近距格斗中(包括过失速机动中),任何一方不能坚持而提前退出,将意味着失败被击落,而在超音速迎面战斗中,任何一方不想进行超视距空战后的第二回合空战(即近距空战格斗),则近距空战就不大可能发生。
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的中程导弹可按选定次序攻击某空域一定范围内的空中多个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一次出击的攻击成功概率。这种能力尤其对于执行全球战略,向海外派驻部队的国家更为重要,因为不管这个国家拥有多少战斗机,它向海外热点地区前线基地派驻的飞机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以少胜多、以质取胜是这类国家一贯追求的方针,相比之下,防御战略的国家可以调集较多的飞机从不同基地投入战斗,如果他们从不同方位发射一枚或更多导弹击中一个目标也是胜利,因此虽然这些国家也在追求多目标攻击能力,但和进攻性国家相比,迫切程度有所不同。
远程空对空导弹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甚至更紧密地与战略思想及作战模式相关联。战略进攻型国家向海外派遣的空中力量,由于不可能得到地面雷达、指挥系统的良好保障,所以必须依靠预警机,而远程导弹将构成对预警机的主要威胁。相反,本土的防御性作战,其C3I系统将主要依靠遍布本土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来保障,只要该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措施和余度,C3I便有保障,装备预警机,也只是起补充和辅助作用,因此预警机被击落,不大可能会引起战斗发生本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