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源起于1934年设立的甘肃学院文史系。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成立,正式设立历史学系。2004年3月历史学系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
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是历史学系首届系主任,他为我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我院任教的学界前辈还有杨向奎、张舜徽、史念海、王树民、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等先生。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已培养出本科生近2500名,研究生近500名。其中优秀人才有: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宗安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开建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秦晖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文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博士生导师吴玉贵教授,甘肃省《读者》杂志彭长城社长、陈泽奎主编等。
学院现设有历史学系、民族学系、博物馆与考古学系3个系;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及史学研究所、专门史研究所、近代中国研究所、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敦煌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所等10个所;有院党政办公室、团委、研究生工作组、学生工作组等管理机构。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专业学科培养体系。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博物馆学5个本科专业;历史学(涵盖二级学科9个)、民族学(涵盖二级学科5个)2个硕士点一级学科;历史文献学博士点1个;民族学博士点一级学科(涵盖二级学科5个)1个;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有民族学、历史文献学2个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该基地在2001年全国21个历史学基地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879人,其中本科生552人,硕士研究生237人,博士研究生90人。有教职员工60人,其中教师45人。教师中,有教授12位,副教授14位,高职比例达58%;有博士生导师10位,硕士生导师29位;有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位,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10人。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的培养已形成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传统。学院以“晓龙奖助学金”等为重要平台,办好《史学纵横》、《九色鹿》两个院内刊物,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先后正式出版了《晓龙集萃》、《萃英论史》、《史学论丛》等本科生学术论文集。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王兰平、李国栋、曹循等同学先后荣获全国史学基地新秀奖,2002级基地班蒋杰同学的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与政府改革探析》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是全国入选作者中唯一的本科生。全院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优良学风已经形成,学院本科生考研率、就业率稳步上升,2005年,取得了考研率全校第一、就业率全校第二的良好成绩。同时,学院积极依托国家助学贷款、“晓龙奖助学金”、“忠勤助困金”等重要资源,对全院贫困学生认真开展资助,确保了贫困学生按期完成学业。
学院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以特色研究见长。在西北少数民族、敦煌学、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地区国别史、近当代中国社会等领域都有影响较大的成果。尤以西北少数民族和敦煌学研究成绩卓著,在国内外学界有重要影响。
学院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全院师生决心始终秉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院训,凝聚海内外学人力量,黾勉精进,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国学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