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交通自然区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陆路交通自然区划为陆路交通工程建设与布局服务的自然条件类型组合区划。其目的在于揭示陆上各种道路建设、养护和运营等条件的地域差异,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关交通技术政策和分区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国,对该项工作曾做过较系统的研究。一般认为,陆路交通有道路基础的稳定性、运营的可靠性、线路的平直性、工程量的节约性、筑路材料的便利性和供水的方便性等6个技术经济方面受自然界影响;这些产生作用的自然因素,以大地构造(包括新构造)、水热状况、地表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土质和现代地质作用等5组最重要。其中大地构造、土质和现代地质作用称为陆路交通的工程地质因素,水热状况、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属于陆路交通的工程—水文因素,地表形态、土质和现代地质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又共同组成陆路交通的工程地貌因素。实际工作中,通常以主导自然因素和综合自然因素的结合作为区划原则。区划的方法、步骤为:首先考虑区划的级别标志;然后用走向标志确定级别标志中的主导因素和非主导因素,从中找出主要区界和参考区界;最后用地域标志对其区界进行订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