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化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shengwu dihuaqu

生物地化区

biogeochemical zone

因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不同而引起地方动植物各种不同的反应的地区。这个概念是由苏联..维诺格拉多夫于1938年提出来的。

土壤中的化学元素首先要溶解于水,才能被机体吸收并发挥作用。这里讨论的含量是指可吸收量。有些元素是生物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生物体可能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吸收本领,即使在环境中该元素含量极低的情况下,仍能将它浓集到体内,例如人的甲状腺组织能吸收并浓集碘元素。若环境中该元素含量过低,吸入量不足机体需要时,机体便会出现病态,甚至死亡。另一方面,这种吸收浓集的本领虽有选择性,但有一定限度,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也可被吸收浓集。如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锶90,因与钙的化学性质相近,便可浓集到污染区动物的骨组织中。此外,还有多种元素不被生物选择性地吸收,但外界含量高时生物体内该元素含量亦高,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可导致疾病甚至死亡。这种因地区中某些元素的缺乏或过盛而发生的疾病构成地方病中的一大类,像因缺碘而致的人畜甲状腺肿,因氟化物过盛造成的氟中毒等,一直是医学中的重要课题。

在地区元素含量差异的长期作用下,一部分生物可能被淘汰,一部分则适应环境而得以繁殖,于是就形成了特定的地方性生物群。所以除气候、食物、天敌外,土壤及地表水中的化学元素含量也是重要的选择因子。这部分问题是化学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极端情况下,在某种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的地区中,只有某些生物能存活或某些生物根本不能存活。这些生物常被称为指示生物,因为根据它们的有无便可判断一个地区的地球化学条件。这些指示生物有时可帮助我们判断环境是否污染或用以寻找矿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