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分子印迹技术

将各种生物大分子从凝胶转移到一种固定基质上的过程称为印迹技术(blotting)。

Southern在1975年首先提出了分子印渍的概念。他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的 DNA片段在凝胶中进行变性使其成为单链,然后将一张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 NC)膜放在凝胶上,上面放上吸水纸巾,利用毛细管作用原理使凝胶中的DNA片段转移到 NC膜上,使之成为固相化分子。载有DNA单链分子的 NC膜就可以在杂交液与另一种带有标记的 DNA或RNA分子(即探针)进行杂交,具有互补序列的RNA或DNA结合到存在于 NC膜的 DNA分子上,经放射自显影或其他检测技术就可以显现出杂交分子的区带。由于这种技术类似于用吸墨纸吸收纸张上的墨迹,因此称为“blotting”,译为印迹技术。

生物大分子印迹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己广泛用于 DNA、RNA、蛋白质的检测。通常人们将DNA印迹技术称为Southern blotting,将RNA印迹技术称为Northern blotting,将蛋白质印迹技术称为Western blotting,将不经凝胶的印迹技术称为斑点印迹(Dot blotting)。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