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之边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镜之边缘
《镜之边缘》包装封面

《镜之边缘》(Mirror's Edge),是一款由瑞典DICE游戏工作室开发的第一人称动作游戏。游戏出版商美国艺电于2008年11月12日发布游戏的Xbox 360、PS3版,并于2009年1月13日推出PC版。该游戏从跑酷运动中获得灵感,以“第一人称”和“动作跑酷”的结合为主要特色。玩家能够在第一人称视角下做出爬墙、撞门、荡摆、翻滚等跑酷动作。玩家需要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运用多种跑酷技巧逃脱敌人的追击,并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

中文名:镜之边缘外文名:Mirror's Edge游戏类别:第一人称动作冒险游戏游戏平台:PS3、Xbox 360、PC开发商:EA DICE发行商:美国艺电发行时间:2008年11月12日 (游戏机,北美)主要角色:绯丝总研发人:欧文·奥布赖恩游戏引擎:虚幻3引擎 (修改版)游戏评级:Teen (ESRB) / 16+ (PEGI)最新版本:1.01 (PC)目录[隐藏]

配置要求名称由来游戏玩法人物动作战斗特点特殊功能地图设计剧情设定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敌对势力表现效果画面技术美工风格视觉设计游戏音乐联机游戏扩展修改销售情况游戏宣传游戏试玩正式发售追加内容更新服务外界评论获得奖项媒体评价产业影响商标争端续作计划相关产品iPhone游戏音乐专辑系列漫画网页游戏

配置要求各平台要求的最低配置如下:

Xbox 360

除必要的游戏设备外,还需 10 MB 剩余空间储存游戏。

PlayStation 3

除必要的游戏设备外,还需 550 MB 剩余硬盘空间。

PC[3]

系统:Windows XP SP2 / Vista

处理器:英特尔奔腾43.0 GHz 或AMD速龙3000+

内存:1 GB

显卡:完全支持 DirectX 9.0c,Shader Model 3.0,且带有 256 MB 显存(可以和内存共享)

硬盘:8 GB 剩余空间

声卡:支持 DirectX 9.0c

网卡:联机游戏必需

驱动器:可读 DVD

名称由来《镜之边缘》的英文名称为“Mirror's Edge”,在游戏序章的开场动画中提示了游戏名称的由来:“mirror”意为“镜子”,指游戏中看起来明镜般纯净,却又通透得没有自由、隐私可言的城市,可代表游戏的背景社会;“edge”意为“边缘”;“mirror's edge”指的是以主人公为典型代表的、与游戏中的统治势力做激烈抗争的社会边缘人物。

在游戏计划刚刚对外公布时,部分中文网站直译游戏名称为《镜之边缘》。此后虽然美国艺电台湾分部官方确定了繁体中文译名《靓影特务》,在Windows Vista简体中文版的游戏管理器中又可见《暗镜迷踪》的简体中文译名,但《镜之边缘》的称谓由于流传最广、通用性最强,最终成为该游戏在网络讨论中使用的主要名称。

游戏玩法人物动作

镜之边缘
各种游戏动作的设计草图

《镜之边缘》最大的特色是把丰富的动作元素融入到第一人称视角中。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做出远距跳跃、撞门、铲地、荡摆、攀援、爬水管、翻滚、爬墙等种类繁多的跑酷动作。游戏中多样化的动作主要由两个按键控制:“上”控制跳跃、攀爬、抓握等动作,“下”则控制铲地、蹲伏、脱离等。系统会判断玩家的视角聚焦点和周围的物体来判断玩家要做的动作。PS3版的游戏支持PS3的Sixaxis六轴动态感测控制系统,玩家可通过倾斜手柄完成一部分方向操控。

同一类型的动作也有多种完成方式。在爬上一人高的平台时,玩家既可以靠两只手支撑身体翻上,也可以选择更节省时间的一步跨上。同一目的的动作的按键顺序完全相同,而只有当玩家操作的按键时间、速度、角度、视角锁定方向适宜时,才能做出最优动作,使玩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障碍。

在游戏中奔跑的速度非常重要,跳远、鱼跃飞身等重要动作都需要较高的奔跑速度才能保证成功。游戏中亦有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要达到一定的速度,玩家需要足够距离的助跑;完成跑墙、翻跃等动作也可以提高奔跑速度。而当玩家做出滑铲、双手翻护栏等动作或是碰触墙壁时,速度会大幅下降,影响后续动作的进行。

游戏没有技能升级,玩家在一开始就可以做出所有的动作,且要尽量在初期的关卡中熟练掌握各种操控技巧,以在后面的关卡中灵活地组合运用。

战斗特点

当玩家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时,可以选择用勾拳、踢腿等格斗技术与敌人对抗。飞踢、铲踢等有一定动量的攻击能对敌人造成更大伤害。被击倒在地的敌人会掉落枪支武器,武器可被玩家拾取并使用。

“缴械”是游戏中的特殊动作,每当敌人用枪托砸向玩家,或者把背部暴露给玩家时,玩家便可以进行缴械操作抢夺敌人的武器,同时击败敌人。

游戏中的反信使特种兵持有电击器,玩家受到电击器的攻击后不仅会损耗生命值,同时在短时间内移动受限。反信使特种兵拥有后空翻等动作技巧,击败他们存在一定的困难。反信使特种兵的电击器不能够被拾取或抢夺。

游戏开发总监奥布赖恩强调游戏“动作冒险”的性质,表示游戏重点不在于枪弹,而在于玩家。为了迎合这个游戏理念,游戏中的武器被有意地削弱。武器虽能够用来解决大批量的敌人,然而持有武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玩家的行动速度和敏捷性,甚至无法进行攀爬等需要用手配合的动作。武器无法更换弹药,弹夹内子弹用尽后只能丢弃。在更多时候,玩家需要把自我求生放在首位,而非试图干掉敌人。

特殊功能

游戏在简单和普通难度的模式中引入了“信使视角”(Runner Vision)模式,帮助新手玩家快速地找到路径:当玩家的视角焦点移近水管、台阶、梯子、跳板等环境物件时,系统会将此类物体涂成鲜红色,告诉玩家可以借助这些物体移动到下一目的地。除了系统提示的常规路线,玩家仍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在“困难”游戏难度中,信使视角会被自动关闭。

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使用“慢镜头”功能,放慢时间流速,能让需要精确时间计算的跳跃和缴械动作变得更为容易。使用一次慢镜头功能后,不能够立即重复该效果。玩家进行足够的冲刺跑后,屏幕周围会微微变蓝,提示玩家可以再次使用慢镜头功能。

地图设计

镜之边缘
游戏主菜单中显示的城市格局

游戏有近一半的场景设定在城市建筑的楼顶,此外也有地道、地铁站、办公室、商场、建筑工地等多种多样的室内场景。一些场景的环境物体会大量运用一至两种特殊的颜色,从而给人以整洁、明快之感。地图中的可触发机关并不多,但是很多入口、小径都隐藏在层层障碍物之下,并不容易发现。此外,地图中的管道、太阳能板、天井等杂物也是干扰因素之一,玩家的速度容易受到杂物的影响。

游戏菜单中展示了整座虚拟城市的大致格局,而玩家在游戏的11个关卡中分别于城市不同的区域内活动。由于各关卡的地图只占城市相当小的一部分,且互不相连,玩家没有机会在整座城市中闲逛。一些地标建筑,例如沙德大楼和北城的尖塔,在多个关卡中均可见到,但是每次出场时方位略有出入。

剧情设定游戏剧情的创作者,是曾为《天剑》(Heavenly Sword)、《霸王》(Overlord)等游戏编写剧本的职业游戏编剧莱恩娜·普莱契(Rhianna Pratchett)。[1]游戏的整体剧情反映了“反乌托邦”的思想,部分细节则影射了一些历史中的真实事件。

故事背景

提示:以下段落记述游戏情节,有可能会降低读者游戏原作的兴致。

游戏设定在一座形似“乌托邦”的现代化亚洲城市。城市在卡拉汉(Callaghan)市长的领导下,转眼间沧海变桑田,由一座破败的小城迅速发展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然而,卡拉汉当局的形象工程并没有给市民带来多少实惠。日益沉重的赋税压得许多下层社会的市民喘不过气。而为了维持统治,卡拉汉当局严密控制着全市的舆论,不时监听市民的电话、查看私人信件,企图扼杀任何反对思想于摇篮中。人们渴望的活力、自由越发变得遥不可及。多数人选择默默承受,少部分人则在地下与当局作斗争。此外,还一些渴望自由的青年人则成立了“信使”组织,负责为包括地下党在内的任何雇主用最原始的跑步方式传递信函,以避免信息被当局监察。游戏开始时,城市迎来新一届市长选举,为应对来势汹汹、打着“自由、民主”口号的竞选人波普(Pope),卡拉汉当局对城市舆论的监察达到了空前的强度。

镜之边缘
“乌托邦”表象下的激烈冲突引发硝烟

游戏的主角绯丝(Faith)是一名欧亚裔女子。她的母亲在一次游行示威运动(游戏中称作November Riot,十一月骚乱)中卷入流血冲突而去世,父亲也于不久后离家出走奔向他乡。遭遇家庭变故的绯丝在16岁时也离开家做了一名女贼。五年之后的一个晚上,绯丝潜入了一座大厦屋顶的阁楼内盗窃,却被阁楼的主人、前信使摩克(Mercury)抓个正着。不过,摩克看到了绯丝身上的不凡之处,于是带领她学习跑酷、肉搏技能,训练她成为一名信使。

绯丝在24岁的时候不慎从高楼上摔下,身体刚刚恢复。在训练中,绯丝发现城市中的警察对信使的态度急剧转坏,甚至会毫不犹豫地直接对他们开枪。与此同时,候选市长波普被枪杀,绯丝的双胞胎姐妹凯特(Kate)作为唯一在场人被当作罪犯带走。游戏就此展开,绯丝要想尽一切办法救出凯特,并解开波普之死、警察变脸之谜的谜团。

主要人物

绯丝(Faith):游戏的主角,一名24岁欧亚裔女子,非常善长跑酷和格斗。绯丝被设定为一个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具有抗争精神的角色。

凯特(Kate):绯丝的双胞胎姐妹,被怀疑杀害了波普而遭逮捕。凯特是个纪律性很强的人,在警察署担任要职。尽管性格迥异,姐妹两人的关系出奇的好,双方为了对方可以不惜一切。

摩克(Mercury):绯丝的严师,也是朋友。在游戏中他通过无线电给予玩家提示和指示。

莎兰(Celeste):一名白人女信使,从属于德拉克领导的信使团,是绯丝的朋友。尽管她与其他信使一样渴望自由,但她同样渴望平静的生活。

德拉克(Drake):是莎兰的指导人。

杰克刀(Jacknife):一名曾做过信使的男子,是绯丝的旧相识,为绯丝提供了火绳的线索。这名拉美裔人常称乎称呼绯丝为“菲茜”(Faithy)。

波普(Pope):全名罗伯特·波普(Robert Pope),是市长候选人之一。游戏开始时他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在游戏中,玩家能在街上看到不少波普的竞选广告。

卡拉汉(Callaghan):当届市长,在市长竞选中谋求连任。

米勒(Lt. Miller):凯特的长官,从属于CPF。他认为绯丝是能帮助自己除掉PK集团,拯救城市的人,因此给予绯丝一些帮助。

火绳(Ropeburn):一名退役的摔跤运动员,真名叫做特拉维斯·巴菲尔德(Travis Burfield),手下拥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巴菲尔德“命名的公司。

神秘刺客:这位拥有高超格斗技巧的刺客在绯丝眼皮底下狙击了火绳。游戏继续进行后,绯丝“有幸”与这位刺客决斗并揭开他/她的真实身份。

敌对势力

在游戏中,玩家面对的敌人也分两个阵营:CPF(City Protection Force)和PK(Pirandello/Kruger)。CPF是城市的警察组织,然而这些警察置常规执法手续于不顾,滥用武力的情况严重。PK是一个雇佣兵组织,为雇主提供安保服务,其背景与卡拉汉不无关联。PK雇佣兵的武器比一般警察精良得多,而且奉守一切为雇主效命的宗旨,做事完全不顾忌任何后果。PK组织秘密训练了一批反信使特种兵,其敏捷的身手与信使不相上下。尽管CPF、PK都是绯丝的敌人,但两集团之间同样存在复杂的矛盾关系。

记述游戏情节的内容到此结束。

表现效果画面技术

镜之边缘
“Beast”插件提供的光影效果

《镜之边缘》的游戏引擎使用虚幻3引擎(Unreal Engine 3),支持DirectX 9.0c的各种效果。[16]游戏引入了Illuminate Labs制作的“Beast”光影效果插件,加强了非光源物体的反射光效果,有色物体接受强光照射时会将其本身的颜色自然地反映到周围无光的物体上。“Beast”插件还允许GPU调节输出画面的亮度、对比度,从而呈现更亮丽的景象。[17][20]为了节省游戏开发时间和经费,游戏中的部分强光和阴影效果是预渲染而得的,但由于游戏中的互动物体数量有限,缺少即时演算并不影响画面整体效果的观赏性。

PC版加入了对nVIDIAPhysX物理引擎的支持。PhysX物理引擎提供了更真实的尘埃粒子、雾气、玻璃破碎等效果。[12]即使PC的显卡不被PhysX物理引擎支持,游戏也可以强制开启物理效果,但全部物理效果需要通过CPU来运算。部分使用中高端ATI显卡的PC会默认开启PhysX,容易造成游戏运行不流畅。

美工风格

游戏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即使在夜景地图,游戏画面仍然保持明快、不污浊的特点,从而呼应了“乌托邦”的环境背景。游戏为不同的场景设计了不同的色调。例如,楼顶场景主要使用白色、蓝色和橘黄色涂装环境物体,甚至连树和草等植物都是白色的;下水道和码头场景中运用了大量的灰色水泥和绿色涂漆;仓库和工地则带有不少的黄色、橘红色装饰。而在环境中出现较少的鲜红色是游戏主题色,包括游戏图标、菜单界面、绯丝的手套和忍者鞋在内的核心元素都采用了红色的设计。

视觉设计

游戏的提示性画面以简洁为主要风格。在单人剧情游戏中,屏幕上几乎没有任何文字或图像提示。游戏通过调整画面饱和度表示玩家的生命值:饱和度越低,说明绯丝伤势越越重。游戏屏幕中央时刻显示一个蓝色或白色的小点,不仅可供瞄准用,更能帮助玩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3D眩晕症带来的不适感。在联机模式的速度赛中,HUD会相对多一些,以显示游戏进行时间和进度。

游戏在关卡内的人物对白过场动画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即时演算三维动画。而在关卡与关卡之间的过场动画则使用的是事先制作好的二维漫画风格动画,呼应游戏简洁明快的主题。然而亦有玩家批评第三人称下的二维动画破坏了游戏的连续感。

游戏音乐

游戏的音乐出自瑞典电子乐作曲家Solar Fields之手。Solar Fields根据布局、色调,为风格各异的关卡设计相应的电子乐风格背景音乐。

游戏的主旋律在2008年5月发布的第一款预告片中首次出现。有报道称音乐源自Alcorus制作的《Shine》,但被EA DICE否认。2008年9月,EA DICE发布了由瑞典歌手丽莎·密丝柯维斯基(Lisa Miskovsky)演唱的游戏主题曲《Still Alive》(和游戏《Portal》的《Still Alive》没有关系)。

联机游戏游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多人游戏模式。除纯单人游戏外,玩家可以选择两种模式进行速度极限测试:计时速度赛(Time Trial)以及极速通关赛(Speed Run)。两者都需要玩家在规定的地图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并把自己的最好成绩上传美国艺电官网。系统会为各玩家的成绩排名,并建立成绩排名榜(Leader Board),在游戏内和官方网站上公布。

镜之边缘
计时速度赛截图

计时速度赛的地图截取自单机地图。在这一小段地图中没有任何敌人,玩家要做的是依次通过多个红色光柱状的检查点(Checkpoint)。检查点之间的路径玩家可以自主选择,而寻找最优路径是该模式的难点之一。速度赛中,屏幕左侧显示玩家走过路程的进度条,右下角会显示玩家运动速度,左上角则有计时提示。每个速度赛地图都会用三个等级的星级表示玩家的成绩,点亮一颗星代表玩家成功通过了比赛,而获得三颗星则表示玩家的成绩达到优秀水平。玩家需要先通过特定的单机关卡才能进行计时速度赛对应的地图的比赛,当一个关卡对应多个速度赛地图时,还需依次解锁。

极速通关赛则和单人任务基本相同——有敌人,有对白,有完整的地图,只是在屏幕右上方显示时间。玩家要做的同样是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关卡。极速通关赛会在玩家通过相应单人游戏关卡后解锁。

扩展修改官方没有为《镜之边缘》提供任何游戏修改、模组制作工具。不过,游戏爱好者通过研究其它采用内置编辑器的虚幻3引擎游戏,成功地激活了《镜之边缘》的游戏编辑器。[5]此后,游戏爱好者陆续推出自主制作的第三方地图。

由于缺少模组选择工具,使用第三方地图时必须要屏蔽掉原来的地图文件,不能在游戏里完成切换。

销售情况游戏宣传

2007年6月,英国游戏杂志《CVG》披露EA DICE在开发一款名为“镜之边缘”的游戏,并表示该游戏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同年7月10日,EA DICE正式公布了《镜之边缘》的开发计划,并在2008年2月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首次展示了游戏过程视频。2008年5月6日,首个展示游戏过程的宣传片对外公布。

由于《镜之边缘》是一款跑酷题材的游戏,除了常规的游戏展和预告片,EA DICE还请来了跑酷运动创始者之一塞巴斯蒂安·福冈(Sebastian Foucan)为游戏拍摄宣传片。[14]《镜之边缘》也在2008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自由奔跑大赛(World Free Running Championship)上亮相,邀请参与活动的跑酷运动爱好者体验游戏。[19]

游戏试玩

《镜之边缘》先后于2008年10月30日、10月31日在PS3、Xbox 360平台推出试玩版,玩家在其中可体验单人剧情模式的训练关和序章关卡,随后又开放了计时速度赛游乐场地图的内容。在试玩版发布前于GameStop预购游戏的玩家可以直接获得资格号,先一步开启联机速度赛模式。PC平台没有推出任何试玩版。

正式发售

镜之边缘
游戏典藏版所含内容

Xbox 360和PS3版的《镜之边缘》于2008年11月11日在北美地区发行,14日在欧洲地区上市。PC版则于2009年1月13日在北美、16日在欧洲发布,并随游戏附赠了《Still Alive:混音专辑》。

在官方网站可以预订售价129美元的典藏版,典藏版含一个款式不同的红色纪念包。在GameStop预购游戏的玩家可以获得一个黄色纪念包,与游戏中绯丝收集的包裹款式相似。

《镜之边缘》游戏机版发布第一周,在欧洲地区仅卖出了60000套游戏,远低于美国艺电和EA DICE的期望。数月后,美国艺电透露《镜之边缘》在2008年中的全球销量突破100万。[13]此后官方没有进一步公布游戏销量的新数据。

追加内容

镜之边缘
新地图Razzmatazz

EA DICE于2009年2月19日发布下载包(Downloadable content,DLC),增加了分属7个主题的共计9张计时速度赛地图。该批次地图按照超现实风格设计,地图由空间中大大小小而又零散的几何立方体组成,同时配合虚幻的光影效果,为玩家提供新奇的游戏体验。下载包在三个平台同时发布,玩家需要支付10美元(Xbox 360上为800微软点)购买。

7个主题分别是Actino、Reflex、Flow、Razzmatazz、Velocity、Chroma、Kinetic,其中前两个主题有两张地图,玩家跑动的路线有所不同。

2009年1月末,PS3平台先行发布了一张独占地图Synesthesia,风格和下载包中的地图类似,PS3玩家可以免费下载。

2009年7月,欧洲的PlayStation Network上取消了《镜之边缘》下载包的标价,欧洲地区的PS3玩家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同时,官方宣布不再为《镜之边缘》开发其它追加内容。[8]

更新服务

PC版《镜之边缘》在发布不久后推出1.01补丁,修复了部分电脑开启PhysX支持后出现的画面停滞问题。同时,官方建议nVIDIA显卡用户升级最新的PhysX驱动程序,以进一步避免死机问题。安装下载包后,游戏执行文件会被更新到1.1.0.0版本(1.01版本为1.0.1.0),但官方并不称其为1.1版。

2009年7月,官方宣布不再为游戏开发其它追加内容,游戏的升级更新服务基本结束。

外界评论获得奖项

E32008媒体评论:最佳原创游戏(Game Critics Awards: E3 2008 Best Original Game)

IGN评E3 2008:最佳动作游戏(IGN.com E3 2008 Best Action Game)

GameSpot评E3 2008:最佳动作游戏(GameSpot E3 2008 Best Action Game)

GamePro评E3 2008:金奖(GamePro's Best of E3 2008 Gold)

GameTrailers评E3 2008:最佳新作(GameTrailers's Best of E3 2008: Best New Franchise)

GameSpy评E3 2008十佳游戏(GameSpy's Top 10 Games of E3 2008)

UGO评E3 2008:最佳动作游戏(UGO's E3 2008: Best Action Adventure Game)

GC 2008:最佳Xbox 360游戏(GC 2008 Best Xbox 360 Game)

2009年北欧游戏奖:最佳美工设计(Nordic Game Awards 2009: Best Artistic Achievement)

2009年北欧游戏奖:最佳北欧游戏(Nordic Game Awards 2009: Best Nordic Game)

媒体评价

据Metacritic统计,截至2009年10月,游戏的Xbox 360版得到了来自82个游戏评论媒体、平均79/100的打分;PS3版获得了66位评论员平均79/100的打分;PC版得到44篇评论平均81/100的评分。[6]

《OXM》杂志给予《镜之边缘》9.5/10分 ,称赞游戏“运动感的逼真和游戏性的新奇”。X-Play给予了4/5分,批评游戏的“耐玩度过低”。《Play Magazine》授予10/10分,GameTrailers则给予8.3/10分。Eurogamer为游戏打8/10分,肯定了游戏的“创新理念”和“综合游戏性”,但同时也承认:“该游戏会产生很大的争议,在一些玩家会为游戏的创新性、前瞻性而惊喜的同时,会有另一些玩家被生硬和古板的设定所恼怒而对其嗤之以鼻”。IGN英国站给予游戏8.3/10分,表示:“游戏的画面和声音效果令人惊叹,但是缺少让人持续兴奋的内涵。”GameSpot评予7/10分,批评了其“不够协调的游戏节奏,以及漏洞百出的敌人AI设定”。

《镜之边缘》和《死亡空间》(Dead Space)同为美国艺电于2008年发布的新系列游戏(New IP)。尽管两款游戏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创新性依然获得了官方的积极评价。[11]

产业影响

在游戏开发过程中,EA DICE积累了运用第一人称镜头表现游戏人物动态的经验,开发出了动作制作工具包,并着手应用于其它结合第一人称视角与动作元素的游戏。Slightly Mad Studios表示其在设计《极品飞车:变速》(Need for Speed: Shift)的驾驶员视角时,也曾向EA DICE取经求教。[9]

而游戏在画面风格上获得的好评,亦影响了EA DICE其它游戏的画面风格——《镜之边缘》上市后数月公布的《战地:叛逆连队2》以及《战地1943》均采用了相对明快的色彩。

《镜之边缘》PC版PhysX物理引擎的应用则向游戏界和玩家进一步展示了PhysX技术的效果,同时为EA DICE设计其它游戏的物理破坏效果提供借鉴。

商标争端

在美国艺电试图注册《镜之边缘》的商标时,美国Edge Games公司出面表示该公司拥有“Edge”系列商标的持有权,坚持反对美国艺电注册“Mirror's Edge”的商标。Edge Games在2008年9月得到美国专利及商标局的支持,使得美国艺电不得不放弃了注册“Mirror's Edge”为商标的计划。[10]

此后,Edge Games在与美国艺电谈判转让“Edge”商标使用权的同时,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推出一款名为“Mirrors”的游戏,同时把“Edge”的商标置于下方,造成与《镜之边缘》游戏图标相似的效果,使双方的局势进一步僵化。

2009年9月,美国艺电向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提出关于撤销Edge Games对“Edge”的商标持有权的申请,认为Edge Games对“Edge”系列商标的使用频率过低,实质上放弃了该商标的应用,没有理由再占有该商标。[10]

续作计划2008年,官方表示《镜之边缘》是一个分为三部曲的游戏系列,其中前两部的主角是绯丝。三部曲的剧本在2008年全部完成。而第二部游戏增加地图编辑器内容,以增加游戏的耐玩性。[15]

2009年6月,美国艺电证实《镜之边缘》续作的开发工作,表示游戏在此时正由一个小规模的工作组进行开发。同时,官方暗示续作的真实情况会与2008年透露的信息有一定的变化。[7]

相关产品iPhone游戏

主词条:镜之边缘iPhone

2009年12月,美国艺电宣布推出《镜之边缘》iPhone OS平台版的游戏。iPhone OS平台的《镜之边缘》以原版游戏的剧情和素材为基础设计,由澳大利亚IronMonkey工作室开发。游戏使用三维立体引擎构建,不过没有应用第一人称视角,而使用了横向卷轴游戏的设定。玩家可通过动态的第三人称镜头,欣赏主人公绯丝的动作之美。[18]游戏计划于2010年4月上市。

音乐专辑

2008年11月11日,E.A.R.S.发布了《Still Alive:混音专辑》(Still Alive: The Remixes),除了原版的《Still Alive》,专辑收录了分别由Benny Benassi、Junkie Xl、Paul Van Dyk、Teddybears、Armand Van Helden五人制作的混音版《Still Alive》。

为游戏配乐的电子乐作曲家Solar Fields在2009年3月19日发布了《镜之边缘谱曲》(Original Videogame Score),收录了游戏各关卡的完整版背景音乐。该专辑未发布实体CD,只能通过付费下载的途径获取。

系列漫画

镜之边缘
《镜之边缘》漫画片段

《镜之边缘》游戏推出了系列漫画。漫画的剧情设计仍是游戏编剧普莱契,画师则是马修·陶·史密斯(Matthew Dow Smith)。漫画第一期于2008年11月推出,每月出一期,每期22页,2009年5月推出最终的第6期。

尽管故事的舞台以及主要人物和游戏剧情相同,漫画版的故事与游戏情节讲述的是两个事件,而且两版的一些细节存在矛盾之处。

网页游戏

《镜之边缘》发布的同时,美国艺电亦和Borne Games合作推出了平面动作类型网页游戏《镜之边缘2D》(Mirror's Edge 2D)。

该游戏中,玩家可以在二维世界中操控绯丝的运动,在努力到达关卡终点的同时,收集各种徽标、包裹、秘密文件,以获得更高的分数。游戏中没有死亡次数限制,敌人也只在带有秘密文件的小房间内有出现,持枪向费斯射击。时间竞速模式规定玩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关卡规定选段。逃亡模式(Baddie Rush)则带玩家进入各个有敌人的小房间内,玩家需要在60秒的计时内收集秘密文件,到达房间出口,进入下一关卡继续收集,直至计时变为零。获得文件可以增加秒数,而被击伤或死亡则会扣除秒数。玩家注册并登陆游戏后,可以把自己的游戏进程储存在官方提供的服务器内,并上传个人最好成绩,争夺积分榜名次。

只有一个关卡的测试版于2008年11月11日发布。2009年2月24日,三个关卡以及账号系统、积分功能全部上线,不过直至2009年10月,Borne Games仍表示游戏依旧处于“测试阶段”。[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