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藏族传统的文法书。据传为藏文创制者图弥三

菩札所著8种文法书之一,除另一本《性入法》外,其余

6种失传。8种文法书中,《三十颂》是总论,全称为《授

记根本三十颂》。一般认为,图弥三菩札为7世纪人(其

著作当为同时),而近人根据历史文献,并与8、9世纪古

籍、碑文和出土简片对照研究,发现上述文法书中的记

述与较古的藏文有多处不合,故对著者和成书年代提出

疑问。《三十颂》以偈颂体写成,提纲挈领地概述文法

要点,有口诀的性质。偈句数目,因版本而异,如旧敬词

句不计在内,本文有 119句、120句、122句等几种。以

4句为一颂,30颂正好120句,这就是《三十颂》名称的

由来。《三十颂》从以后加字为中心的字母缀联的角度

出发,论述正字法和语法问题,包括4部分:第1部分是字

母分类和文字结构,共18句。将藏文分成辅音字母和元

音符号两部分,指出可作为前加字的辅音字母有5个,可

作为后加字的有10个。因从后加字出发,未能全面反映

藏文的正字法,如上加字、下加字等都未特别说明。第

2部分是虚词,共63句,约占全文的一半,是主要部分,简

要介绍虚词的形式和意义。介绍虚词形式时,也是从后

加字出发,如指出哪个后加字加上哪个元音就是某种虚

词。比如10个后加字加上元音[o],分别加在具有相应后

加字的前接词后面,就是终结词。第3部分是关于后加字

的论述,共17句,说明后加字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有基字、

前加字、上加字和下加字,如果没有后加字,也无法构成

词并表达一定的意义 这种“后加字中心论”是由于部

分虚词的声母要按前接词的后加字发生变化,过份强调

后加字支配虚词变化的作用而形成的。从这种观点出发,

甚至人为地在开音节后面也加上一个后加字R(后经改革,

已大部取消,只保留小部分以区别词形),使文字系统中

不存在没有后加字的字形。这是受屈折变化复杂的梵文

文法的影响。第4部分共22句,论述学习的方法。后世藏

族文法学家的论著,都以此书为蓝本,进行注疏诠释,增

加补充,自立体系的极少,因此这本书同《性入法》一起

成了藏文文法的滥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