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茨·冯·勃劳希奇

1938年1月29日,希特勒召见第4集团军总司令--炮兵将军勃劳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契上将为陆军总司令。6天之后,希特勒自己担任了三军最高统帅,解散了战争部的“防卫军局”而成立了“防卫军统帅部”,同时任命凯特尔将军为防卫军统帅部参谋长。
1938年2月4日,国社党机关报《民族观察报》宣称该日为“国家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国军民宣告:“从现在起,整个防卫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军优秀的代表。防卫军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没有一个指挥总体作战的专家。
勃劳希奇的任命仅仅是一种应急的办法。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高级职务委派给国社党的党员赖歇瑙将军,但又怕赖的任命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所以才决定了勃劳希奇。因为他在陆军中声望很高。
勃劳希奇于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第五。其父曾为骑兵将军,他是一个天子聪慧的军官。这个昔日普鲁士皇家的候补军官,曾因在一次大演习中情况判断准确而初露头角。当他晋升中尉时,曾服务于第3近卫野战炮兵团。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培训即直接调往参谋本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勃劳希奇始终担任参谋军官职务。战后,于1918年晋升少校,被派往拥有十万人的德国陆军中服务,曾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1932年调任炮兵监察员。1933年2月1日任第1师师长兼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并于同年10月1日晋升中将。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组织能力,一年之后即晋升为炮兵上将。
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劳希奇为驻莱比锡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因勃洛姆堡和弗里契相继被免职,勃劳希奇即接任陆军总司令之职。
勃劳希奇聪慧过人,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与他有深交的人,无不对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与德国陆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接任陆军总司令的。勃洛姆堡的去职,尤其是弗里契的被清洗,引起了世人的惊讶。而陆军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当时和以后常有人问道,为什么新任陆军总司令不为弗里契将军主持公道,请希特勒恢复他的职务。曼施坦因元帅在他所著的《一个军人的生活》一书中解释说,勃劳希奇未曾干预此事,是因为他已奉命参加了清洗弗里契的行动。
这可能是确实的。希特勒当时还给了勃劳希奇一笔费用,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这样,他接受了陆军总司令的任命。历史学家戈洛曼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德国史》一书中对这件事评论道:“
那时战争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均已免职,后者的去职是由于被讨厌的秘密警察中伤的结果。各将领都知道他们的同僚是无辜的,但无人能够挽救他。他们都很愤怒,但也都受到了谣言的威胁,和1933年施莱歇被暗杀以后一样。那时,陆军参谋长贝克如果能够得到将军们的支持,他必定能够给中伤者、警察和党内当权派一个严重的打击。他们不支持他。弗里契的继任者勃劳希奇之所以愿意受命,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笔赠款。”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1939年春季,当戈林在全体将官面前指责军队“固守传统而不适应国家社会制度的需要”时,勃劳希奇为什么没有予以反驳。
勃劳希奇虽然敢于从军事角度来反对希特勒一切从政治着眼的观点,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持“政治第一”。这个陆军总司令绝对不是巧言令色、心术不正的希特勒的对手。
1938年8月4日,贝克上将提出意见书,认为希特勒对波兰和捷克的政策将引起西方的干涉,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场的所有将官,除布施和赖歇瑙之外,都赞同贝克的意见。于是勃劳希奇决定去见希特勒,向他陈述以上意见。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强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战争政策,因此他毫无顾及其参谋本部和各总司令的警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勃劳希奇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按照他的计划,波兰军队遭受三面围歼。1938年9月27日,华沙政府终于投降。波兰战役前后仅27天,陆军总司令完成了一部杰作--“闪击战”。
当希特勒决定攻击西方的时候,又是陆军总司令和陆军参谋本部的参谋长哈尔德表示了反对和坚持防御的意见。
勃劳希奇这时希望能与英法取得谅解。此外,许多将军--其中有严谨的勒布,还请求他阻止破坏中立的行动,以免损害德军的荣誉。希特勒不加任何考虑。野战军于1940年5月10日又发起了攻击。在勃劳希奇的统率下,德军各部队又赢得了很大的战果。此时,法军已在埃纳河与索姆河一线完成了防御配系。经过激烈的战斗,这一防御配系土崩瓦解。法国于是投降。勃劳希奇由于西方战役的胜利而被晋升为元帅。
当他胜利地结束了巴尔干战役而使东南翼获得安全之后,他又指挥野战陆军去攻击苏联。早在1941年春季,在希特勒与勃劳希奇之间发生了多次意见分歧和冲突。其结果是,这位元帅不仅要与苏军作战,而且也要与希特勒的偏执进行斗争。这就注定了他非失败不可的命运。
勃劳希奇以莫斯科为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为使苏军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攻占苏联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但希特勒却命令去攻打列宁格勒,因为他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组织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还要占领东乌克兰,然后才去攻占莫斯科。
勃劳希奇磨破了嘴皮才说服了希特勒放弃大包围计划,而直接攻击莫斯科,而这种攻击同样造成了用兵上的困难,致使德军被迫于1941年12月5日停止攻击行动。
在中央集团军面对敌人,同冰雪和泥泞搏斗之时,勃劳希奇则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许多荒谬主张。但他终于无能为力了。希特勒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于12月7日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实际上,勃劳希奇也已精疲力尽,他的心脏由于不断地同希特勒发生争执已衰竭不堪,于是在12月19日辞去了职务。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并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解释道:“作战指挥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陆军总司令的职责是要使陆军国家主义化。没有一个将军能够按照我的意志去尽到这种职责。所以我才决心自己来干。”
勃劳希奇回到了施莱西亚,赋闲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绝了。希特勒却把一切过失都推到这位去职的元帅身上。他对于这位在波兰西部和巴尔干诸战役中建立过功绩的人的态度,可以从宣传部长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所写的日机中看出:
“领袖抱怨冬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和困难。我这时注意到他已经很苍老了。如果他一软弱下来,前线立刻就会崩溃,而且会造成比拿破伦更惨重的灾难。那样,几百万勇敢的士兵就会面临饥寒与死亡,我们的智慧就会化为愚昧。这种可能的过失,大部分都推到勃劳希奇身上。领袖对他满怀轻蔑之情。”
勃劳希奇元帅再度被公众所注目,是在1948年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做证人之时。此后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他是一位有才干的陆军指挥官和战略家,但他不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