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寺石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灵鹫寺石塔

灵鹫寺石塔,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城西万象山,1959年因兴建水利工程迁至云和县城郊前溪山,1980年运回丽水,安置于城西万象山。石塔共4座,其中3座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另一座建于嘉定十一年(1218年)。四塔均为单檐仿木构形制,风格、造形和规模基本一致,有一座保存较为完整。塔平面呈六边形,须弥座,圆鼓形塔身。全塔雕刻精美。

灵鹫寺石塔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塔通高四米余,平面呈六边形,中缀佛像,边衬以石刻装饰,塔身有铭文可考,现石塔坐落在丽水市万象山公园内,共存四座,其中二号塔保存完好。

灵鹫寺石塔-简介灵鹫寺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南宋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灵鹫寺石塔位于城内万象山公园南麓。石塔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共四座,原在灵鹫寺前。共4座,自南向北依次编为1-4号,外观与结构大致相同。1、2、4号塔刹均损坏,3号塔较完整,通高4.2米,塔顶高2.0米。全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基为六边形,须弥座,塔身为椭圆形,塔身有铭文可考,中空。石塔为六边形,有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塔身剔地起突莲瓣、牡丹、菊花、狮子、大象、菩萨、金刚力士等雕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塔顶覆以六角形塔檐,塔檐出椽子、瓦垅,塔刹为五重相轮。每塔均有建塔题记,刻有“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造”纪年铭文。其结构和雕饰仍有小部分保留唐代风格。原在丽水城东10公里灵鹫山,1959年曾迁至云和县城郊前溪山,1980年迁至今址。灵鹫寺石塔对研究宋塔的形制以及雕刻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灵鹫寺石塔-特色灵鹫寺石塔于1989年12月12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在丽水城东10公里灵鹫山,1959年曾迁至云和县城郊前溪山,1980年迁至今址。灵鹫寺石塔建筑风格独特,历经800多年依然如旧,矗立无斜,经专家学者考察确认,此塔系国内罕见精品,是研究中国古塔历史、建筑文化和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灵鹫寺石塔全用石材凿刻而成,造型古朴,且有确切记年,是珍贵的宋代佛教建筑实例之一,具有很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灵鹫寺石塔保留着“墓塔”遗风。

使用石料并非中国传统建筑所长,但由于石材本身的性质非常适合建造高塔,因而在塔中以石材为主要材料者也不算少数。石塔在体量上以小型塔居多,在用途上以木塔居多,常见的石塔有经幢式塔、宝箧印塔、多宝塔、覆钵式塔以及小型的密檐塔和楼阁式塔。只有很少的石塔体量高大,建筑这样的石塔需要比较高的建筑技术和技巧。这些石塔有的使用大石块有的使用大石条或大石板,更多的则是使用体积较小的石砖,依照砖塔的建筑方式构筑,在承重结构上则多仿照木构,由于石材和木材在材料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耐压而弹性较差,后者弹性好但承重能力不强,因而仿木构的石塔大多不能发挥石材性质上的优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塔的发展。在宋代,建筑技术和机械设备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灵鹫寺石塔却Ⅰ它独特的造型以及富于难度价值的全石材料雕刻垒砌,经历近千年的风雨留存下来,让人们得以观摩研究它存在的意义。

从灵鹫寺石塔现存的四座塔看,这些近千年的文物造型古朴,略显粗糙,塔的形状十分特别,与通常所见的层级式的宝塔在形状上有很大的差别。雕刻的图案分列在塔的周围,形式犹如一个大型的香炉。在塔院的平面布局上,宋塔相比于唐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唐代,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大多建筑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为正殿所取代,塔大多位于后院或正殿两侧。宋塔多为楼阁式塔,或为外密檐内楼阁式塔;此外还有约两成的塔为造像式塔、宝箧印式塔、无缝塔、多宝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见有四边形者,这与唐塔千篇一律端庄稳重的四边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像灵鹫寺石塔这样单式的石塔在宋塔造型中是不多见的。

灵鹫寺石塔-意义塔,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灵鹫寺石塔以全石构筑,在宗教意义上表示对佛的赤诚之心。塔内中空,安置诸佛菩萨像。据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等,以之起塔供养。佛陀圆寂之后,则有波婆国等八国,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归起塔供养。《僧只律》中说:“若人于百千黄金布什别人,所获得的功德,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的功德。”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托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众生能于此塔、以一香、一花礼拜供养。即使是八十亿世劫中积累的生死重罪都能一时消灭,而且生时能避免灾殃,死时可投生到佛家。灵鹫寺石塔以其特有古朴庄严见证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其历史和宗教意义都Ⅹ极富研究性的。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后由于木结构易腐烂,易燃烧,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在漫长的历史中曾被人们译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图(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因此,灵鹫寺石塔处于中国塔文化发展转折中的重要时期,其代表着中国的塔在演变发展中的独特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灵鹫寺石塔-保护保护范围:灵鹫寺石塔石塔、石塔基座及石塔所在区周围,以四座石塔周边联成西南至东北向的斜长方形为基点,东北侧向外10米,西北侧向外10米,东南侧向外10米,西南侧向外5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