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五
董振五(1893~1919)名威,字振五。陕西扶风人。幼在本县读书,成绩多不如
人。然其性格刚毅,常危坐如木偶。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0月)西安、凤翔相继
光复,清军由东西两路夹击陕西。西路一支五营由回军统领崔正午指挥,陷陇州(今
陇县)越千阳直趋凤翔;其主力七个营亦经麟游进抵凤翔城北。坐镇凤翔的秦陇复汉
军副大统领万炳南见守城兵力单薄,急向西安求援。时东路和西路乾州一带战事正紧,
陕西军政府已无机动兵力可调,除抽出三个营西援外,又令临潼曹印侯新近组建只有
土枪和长矛、铡刀的敢死军西援。董振五在曹印侯率部抵达凤翔后参加了敢死军。他
作战勇猛,机警过人,很快得到曹的信赖。年关前,清军乘曹患病之机,集中兵力猛
攻凤翔城。董登上城墙,向守城士卒说明此战的意义,然后手持铡刀,纵身跃入敌营,
相随从城上跃下者200余人。 清军大惊,纷纷后撤,董率众追击十余公里,一路斩杀
清军300余。时人感叹:“是役无君,民军无凤翔矣!”至是,人人争识董振五(于右
任:《董少将振五墓志铭》,载《陕西靖国军》第340页)。
陕西东西两路战争结束后,曹印侯遣散部属,交出兵权,出游东南;董亦辞去军
职,离开家乡。1913年,曹印侯在汉口参与反袁事泄被捕,董闻讯急往营救,直到曹
获释出狱,才离鄂回陕。同年冬,曹印侯病逝杭州,董又赴浙迎回灵榇,将其安葬在
华山脚下。从此,他亦在华山之麓静心读书,不想再过问世间纷争。
1914年6月, 袁世凯派他的亲信、国人呼之为“屠伯”的陆建章督陕。此人排除
异己、镇压革命、滥杀无辜,西安及其周围府县,很快狱为之满。董义愤填膺,再也
无法静心读书,遂秘密参与“逐鹿(陆)”斗争。1916年,他先上陕北,准备联络晋
北民党,将陆建章之子陆承武所率的主力旅诱至延、榆而围歼。此计因准备需费时日
而未能实施。接着,又与民党人士李岐山相约在西安谋事。然计划泄漏,20余位追随
者献出了生命;陆建章派出捕董的岳维峻“佯索阴纵”,才使他幸免于难。第二天,
他化装成卖菜人进入临潼县之栎阳镇,召集反袁斗士炸毁陆部营房,全歼守兵夺得枪
械, 遂转战渭河以北,数战皆胜,共夺得快枪500余枝。此时,胡景翼已生擒陆承武
于富平,董率众直驱礼泉、咸阳,以窥西安。陆建章大为沮丧,与陈树藩达成“献城
赎子”协议,离开了陕西。驱陆斗争胜利之日,董对众好友说:“吾书生也,不习兵。
且此时拥兵奚为也。 ”(《陕西靖国军》第341页)乃散其众,又回华山脚下读书去
了。
董振五重回华山读书,是因为他以为陆建章走了,陆的后台袁世凯也死了,陕局
抵定,全国太平,不需再“拥兵”了。然而,他的善良愿望很快就为陈树藩的倒行逆
施所破灭。靠革命党人登上陕西督军宝座的陈树藩,很快就把屠刀砍向革命党人。他
纵匪殃民,乱陕祸国,凶残暴戾,较陆建章有过之无不及。董满腔怒火走出书斋,投
入驻渭北的胡景翼麾下,立誓讨逆,被委任为驻三原的张义安备补营连长。1918年初,
陈树藩派其亲信旅长曾继贤率严锡龙团进驻三原,逼迫备补营移防富平。张、董和营
教练官邓宝珊于1月25日决定当晚起义。 那天夜里,大雪纷纷。董按预先计划,“自
带数人出其不意设疑兵。先占据钟楼,断绝交通;又伪为曾、严部之巡城官,赚取四
门。即以炸弹攻其旅、团部。曾、严张皇失措。及闻四门失,乃死抵巷战一日两夜,
死伤不支,缒河而遁”(于右任:《董少将振五墓志铭》,载《陕西靖国军》第34 1
页) 。1月27日,曹世英、胡景翼部先后由耀县、富平赶到,曾、严余部2000余人全
部缴械投降。自是,陕西靖国军旗帜更加鲜亮。
三原起义后,董被任命为陕西靖国军右翼步兵独立营营长,率部与第二游击司令
张义安部进取西安,一路战无不捷,在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和西关大营盘,与陈树藩军
战斗40余日。 眼看陈军不支,西安坚城即破,数万镇嵩军应陈树藩请求入陕。3月13
日,张义安阵亡。董统一指挥两支部队继续与陈军和镇嵩军激战。右翼总司令胡景翼
怕董兵弱有失,一日连送十数封文书令其后撤,遂护送张义安灵榇退回三原。
同年夏于右任应邀回陕主持靖国军大计,沿途听多人讲述董解羌白围、败交口敌、
援关山、 取田市的事迹,曾赞董有胆有识,是良将之材。遂于8月在三原就任陕西靖
国军总司令时, 便委董担任第四路第二支队司令。9月,为接应自商洛山北出的张钫
旧部,董与第三支队司令岳维峻各率所部南渡渭河,会攻蓝田通往零口的要冲马驹寨。
此寨地形如箕,陈军以重兵悍队防守。董观察地形,指挥部队仰攻侧袭,激战三个昼
夜,终于拔掉了这颗钉子,使张部顺利进入渭北。战后,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去
吝家店,欲劝降老部下、陈军骑兵团团长姜宏模。姜将胡迎至固市,并急电陈树藩来
固市,想借此化解胡、陈矛盾,促其和解。陈心怀鬼胎,调兵遣将将胡劫持到西安监
禁。正当靖国军和姜宏模等商议联合讨陈之时,董接到陈树藩的来信,提出:如靖国
军罢兵,就释放胡景翼。董振五提笔复函,首先揭露陈众叛亲离的原因,谓:“今日
陕西星罗棋布, 环而以公为的之众, 悉公部属也。”部属何以与主将为敌? 皆因你
“智术太深,疑忌太过,手段太辣”。接着申明靖国军讨陈必胜的决心:“右任先生
杖节总帅六路之军,争奋身命。以此众战,何有不克! ”信的最后,董以豪壮的言词
拒绝了陈欲以胡为人质、逼靖国军就范的图谋。他写道:“振五与笠僧分则部属,义
同手足,然不能以一人之私,而弃公理。吾愿祝笠僧为关、岳、文、史早就千秋。吾
亦不敢不勉为起、翦、颇、牧,承其志意。”今“秋风扬塞,大战在即,请励兵秣马
以待,勿多谈”(转引自《西北革命史征稿》)。这封信给陈树藩不小的震慑,其部
卒久日不敢出战渭北。
1918年冬,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在省西连克乾县、扶风、武功、岐山,进驻凤翔;
云南靖国军援陕的第八军亦抵凤翔、扶风。靖国军在乾县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路会
攻西安。陈树藩急向北京政府求援,北京政府派奉、直军和晋、甘、川军先后入陕。
双方在武功、 周至间大战两个多月。1919年1月,董率部与靖国军第三路杨虎城、石
象仪,第四路冯子明、李虎臣部一起,西援武功。进至武功东北的大王村(属乾县)
与奉军接战。 1月27日,董率部拟抄敌后路,正屹立阵前部署作战,被一飞弹击中头
部。士卒见状个个怒火中烧,冲出壕堑向敌猛攻,终于将奉军打退,然董已壮烈牺牲。
同年4月, 于右任将董的事迹呈报广州军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次年安葬之
日,于右任又撰墓志铭。其铭文曰:“勿幕不独文,义安不独武,后起之英,厥惟振
五。大雪漫漫,周原膴,遗恨难忘,河山金鼓。大王村之血,白龙坛之庑,关西壶浆
之遗民,渭北薪胆之旧部。祝英灵兮归来,问来归兮否否。水火深矣,哀哀三辅! 碧
血青山,皇天后土。”(《陕西靖国军》第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