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地名

谢庄Xie Zhuang

卧龙区谢庄位于市区西北部17公里,东界蒲山镇,北临龙兴乡,西与安皋镇 相接,南与王村、靳岗毗邻,属浅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的农业大乡。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万余亩,全乡辖19个行政村,1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万人,多为汉族,还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兄弟民族。靳水路、靳小路横贯全乡,“村村能”四通八达,村村相连,正在建设的太澳高速纵穿全乡,是卧龙区西北部的交通枢纽。 谢庄乡原为掘 地坪公社,1968年由掘地坪迁址于谢庄,1964年改建为乡。

镇 区建成区面积0.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200人,商业门店190间,从业人员400人,年成交额1270万元以上。投资30万元的谢庄汽车站正在建设。 乡地势北高南低,以浅山丘陵为主,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河沙等,其中磨山、塔子山、葫芦岗的花岗岩,总储量约为30多亿立方米,石质硬度6—7级,花色品种多,抛光面花纹清晰,色泽鲜艳,易于开发加工,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主要农副产品有日本甜柿、薄皮核桃、小辣椒、黑梨、金太阳杏、黑木耳等名优特产。

农业是谢庄乡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随着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加快,特色农业异军突起。全乡已发展日本甜柿连片种植2000余亩,薄皮核桃、小辣椒套种2510亩,是卧龙区主要的日本甜柿、薄皮核桃、小辣椒种植基地;投资20万元的黑木耳示范园一期工程已见效益;水产业网箱养殖为主,已发展100余箱。

在“农业奠基、工业兴乡”思路指导下,乡镇企业发展迅速,2006年乡镇企业已达11家,实现产值8100万元,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企业2家;粮食深加工企业—粮油加工厂,日可加工花生10吨,年税利80万元;花岗岩深加工企业—溆浦双龙石材公司卧龙采石场,产品经过深加工后出口到日本;富民、瑞德花岗岩加工产销两旺。 谢庄乡历史文化丰富,主要有毛田“史家大院”、“三柏一顶岗”、“殷氏祖营”、磨山“玉皇庙”等古迹和遗址,其中“三柏一顶岗”、“殷氏祖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乡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其中堰塘库坝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宽广,既有利于农业灌溉,又是垂钓、旅游等休闲、娱乐的场所,杨树岗水库树林覆盖面积达80%,自然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紫山山清水秀,松林环绕、空气清新,这些都是城市居民节假日垂钓、旅游的理想去处。

二、人物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生于建康。他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的族侄。七岁能作文,二十岁左右入仕,在东宫任过洗马、中舍人。稍后,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449),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领记室。次年,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可见其声名远布。以《月赋》闻名。

“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王绍南中郎谘议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谢庄在刘宋的诗坛上享有相当的声誉。他的一些写景诗,幽雅可读。他注意诗歌的声律,是永明诗歌的先导和前奏。谢庄还有一些杂言诗,其中某些句子,已经透露了唐人七言歌行的风味。如:

《怀园引》

鸿飞从万里,飞飞河岔起。辛勤越霜雾,联翩溯江汜。

去旧园,违旧乡,旧山旧海悠且长。回首瞻东路,延翮向秋方。

登楚都,入楚关,楚地萧瑟楚山寒。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

风肃幌兮露濡庭,汉水初绿柳叶青。

朱光蔼蔼云英英,离禽喈喈又晨鸣。

菊有秀兮松有蕤,忧来年去容发衰。

流阴逝景不可追,临堂危坐怅欲悲。

在他的诗中,完全看不到大谢的焦虑和颜延之的激昂,仅有的一点乡思,也没有超出怨而不怒的范围,有一些好诗写的得流丽凄婉,毫无窘涩之态,颇足体现他作为门阀领袖的大家风范。

另有《殷贵妃诔》《月赋》《赤鹦鹉赋》等文,其中都有一些可读的好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