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白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白笔”,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汉代有“簪白笔”制度。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即将笔杆末端削尖,插在头发里,以备随时取用。这种携带笔的方法,称簪白笔。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前室壁上,刻有祭祀图,图上持笏祭祀者,有的冠上都簪有一支毛笔。这是汉代簪白笔的事例。湖北云梦秦笔上端,也削尖,可能秦时已有簪白笔的作法。晋以后,簪白笔制度不再行时,所以笔杆变短。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