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鸠尾

〔别名〕尾翳、神府。

〔释名〕鸠尾,斑鸠的尾,形容胸骨剑突,穴当其下。《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鸠尾心前穴名也,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位置〕上腹正中线脐上七寸,当胸骨剑突下凹陷处。剑突因包埋于腹直肌鞘内,不易触及,则可从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处定穴。

《针灸甲乙经》:“在臆(胸)前蔽骨下五分”;《针灸资生经》:“人无蔽骨者,从歧骨际下行一寸。”

〔局部解剖〕

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经: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内侧支。

血管:腹壁上动、静脉分支。

〔类别〕络穴,膏之原。

〔功效〕清神,宁心,利膈。

〔主治〕

古代记述:心痛,惊痫,心腹胀满,胸中满痛,腹皮痛,咳逆数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浆不下,癫,狂,痫,瘙痒。

近人报道:胃炎。

〔方例〕

食痫:鸠尾、中脘、少商。

五痫:鸠尾、神门、后溪。

〔刺灸法〕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过深。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5~20分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