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椿
1371—1423,明太祖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1378】受封蜀王。十八年【1385】,命驻凤阳。二十三年【1390】,就籓成都。椿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太祖尝呼为“蜀秀才”。在凤阳时,辟西堂,请李叔荆、苏伯衡商榷文史。既至蜀,聘方孝孺为世子傅,表其居曰“正学”,以风蜀人。诣讲郡学,知诸博士贫,分禄饩之,月一石,后为定制。造安车赐长史陈南宾。闻义乌王绅贤,聘至,待以客礼。绅父祎死云南,往求遗骼,资给之。
时诸王皆备边练士卒,椿独以礼教守西陲。番人入寇,烧黑崖关。椿请于朝,遣都指挥瞿能随凉国公蓝玉出大渡河邀击之。自是番人詟伏。前代两川之乱,皆因内地不逞者钩致为患;有司私市蛮中物,或需索启争端。椿请缯锦香扇之属,从王邸定为常贡,此外悉免宣索。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成祖即位,来朝。赐予倍诸籓。谷王橞,椿母弟也,图不轨。椿子悦燇,获咎于椿,走橞所,橞称为故建文君以诡众。永乐十四年,椿暴其罪。帝报曰:“王此举,周公安王室之心也。”入朝,赉金银缯彩钜万。二十一年【1423】薨。年五十二。谥号献王。
【朱椿功绩】
明洪武年间,朱椿被封为蜀献王。朱椿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到成都后,在如今成都的红照壁一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府,也即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成都“古皇城”,成都的皇城文化源于此。还在沿锦江修建了筹边楼、望江楼、散花楼,成为了成都的标志性建筑,均是朱椿之功。
并且聘请了大学者方孝孺为师傅,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并击败了番人入寇,同时利用经济手段平衡民族矛盾,所以口碑不错。
对峨眉山:巴蜀离历代京都较远,一旦发生暴动,鞭长莫及。故历代帝王除委派得力可靠的人治理蜀地外,还支持峨眉山佛教,想借峨眉山佛教来稳定人心,稳定时局。自唐代起至清代,帝王们对峨眉山佛教都有赐赠,以示关怀。蜀献王朱椿经常关注峨眉山佛教,而当年峨嵋山主持为迎接朱椿所建的清音阁接王亭,则有“峨眉山第一风景”之称。帝王的支持,使山上佛事越来越兴隆,峨眉山佛教也自然成了蜀地佛教中心。
朱椿诸子长子 朱友堉 蜀靖王
二子 朱悦燿 华阳悼隐王
三子 朱悦燇 崇宁王
四子 朱悦炘 崇庆王
五子 朱友[土党] 蜀僖王
六子 朱悦烯 永川庄简王
蜀王世表蜀献王 朱椿
蜀靖王 朱友堉
蜀僖王 朱友𪤋
蜀和王 朱悦𤉎
蜀定王 朱友垓
蜀怀王 朱申鈘
蜀惠王 朱申𨬭
蜀昭王 朱宾瀚
蜀成王 朱让栩
蜀康王 朱承爚
蜀端王 朱宣圻
蜀恭王 朱奉铨
蜀王 朱至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