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资邮票

欠资邮票是邮局向收件人收取欠付邮资时贴用的专用邮票。通常以"欠资"字样和面值数字为主图,不能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邮局不预售。现在,国际上多用法文TAXE(欠资)的第一个字母"T",作为欠资邮票的通用标志。
图为新中国第一套欠资邮票。
有人认为,欠资邮票的使用不同于一般邮票,它不是"邮资预付的凭证",而是"邮资补付的凭证"。所以不能称作"欠资邮票",而应叫"欠资票"。多数意见则认为,欠资邮票也是一种邮寄函件的"邮资凭证",只是付款的方式和时间不同而已。而且它的图案、票幅、齿孔等和一般邮票没有什么显著差别,加以世界出版的各大目录都刊入专用邮票之列,所以仍应称作"欠资邮票"。
欠资邮票一般不贴用于国际函件,所以不印国名的较多。
从风格上看,欠资邮票的发行,世界各国也各有其传统特点:发行航空邮票较多的拉丁美洲国家,很少使用欠资邮票。目前使用欠资邮票的主要是使用英语的国家。计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保留欠资邮票的特色,票幅小,图案简明,数字突出,印有"欠资"两字;另一种风格,是十多个使用法国语种的国家。不仅票幅大,还有多种形状,图案美丽,彩色印刷。"欠资"两字很小,与一般的纪念邮票区别很小。
世界上最早的正式欠资邮票是1859年法国发行的。
我国大清邮政时期,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发行第一套欠资邮票。这套欠资邮票共6枚,是在蟠龙邮票上加盖"欠资"及英文"Postage due"字样,暂作欠资邮票使用。1904年底,大清邮政正式印制了欠资邮票,全套8枚。
1912年,中华邮政在伦敦版欠资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红色字样发行了中华邮政的首套欠资邮票。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发行了区票中首套欠资邮票。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8月4日发行了第一套欠资邮票,全套9枚。图案由齿轮、禾穗等组成。1954年8月18日又发行了第二套欠资邮票,全套5枚,是菱形图案。此后,我国再没有发行欠资邮票。目前国内的欠资邮件,按照规定应盖欠资戳,并填写应补的邮费数额,向收件人收取邮费。
欠资戳多为扁圆形,也有方形与三角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