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60— )

男, 汉族, 安徽绩溪人,1960年8月生。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在安徽大学获应用数学专业 理学学士与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安徽经济管理学院。199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获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今。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以来共招收5届硕士生,共8人,并协助指导博士生4人。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现任电子信息学院自动控制教研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 胡跃明教授近十年来从事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机器人鲁棒与智能控制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治学严谨。在80年代末,他与周其节教授一起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变结构控制在分布参数系统、滞后系统及广义动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解决了等效控制原理在这些系统中的合理性以及滑动模的存在性和到达条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关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研究成果“变结构控制理论与应用”获199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与周其节教授合著的“分布参数变结构控制系统” 1996年2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资助出版。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

胡跃明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高科技发展规划863计划智能机 器人专家组资助的研究项目。他在变结构控制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在柔性机器人鲁棒控制方面,他采用复多项式的特性成功给出了柔性机器人滑动模设计的显式方法,使柔性机器人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很容易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软件实现; 在非完整机 器人智能控制方面,他将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及学习控制等先进控制技术应用于轮式移动机器人的控制问题,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胡跃明曾于93年及97年与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与资讯工程系合作完成了香港裘述基金及香港大学与学院研究资助局资助的两项机器人控制研究项目,任副研究员和访问研究员两年。在结束有关合作研究任务后,他谢绝了国外大学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学校服务,并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胡跃明非常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任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和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控制、自动化、机器人与视觉大会智能机器人专题小组主席

胡教授近年来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控制与自动化装备问题,领导“智能系统与自动化装备团队”,与港资企业、广东风华高科、佛山篮箭等大型高科技企业合作, 在智能控制系统和装备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成果。他带领的团队近年来的代表性成果有:

1)自2003年以来,与全国电子百强之一的广东风华高科在高速高精度多功能全自动贴片机以及和高新技术企业-佛山篮箭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在全自动半导体芯片键合设备研制与产业化方面的合作项目,连续三年在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中成功中标;

2)在广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重点支持下,于2004年建设了广东省第一个工业领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示范基地“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专用装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3)研究成果“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应用”获2005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D-200全自动半导体芯片键合机”获200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专著“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为非线性控制系统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唯一教学用书,于2005年7月发行第2版。

在他主持下,先后成功开发了国内领先的电子制造业关键基础装备-8/4/2贴装头全自动系列贴片机、用于IC封装的全自动上芯机、用于治疗肾衰竭治疗的全自动智能腹膜透析机系列产品、用于服装生产的全自动服装排料优化和裁剪系统、广州地铁国产化车厢空调控制系统以及两轮驱动的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系统等,先后获得和受理贴片机、上芯机、透析机、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登记1项。特别是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和产业化的电子制造业关键装备-“全自动高速贴片机”,得到了教育部、广东省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等多个部门的重点支持,为电子制造业关键装备的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培养了一支稳定的能够胜任高速高精度自动化生产设备与系统(特别是电子生产后工序等基于高速高精度计算机视觉、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研制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开发队伍,而且也为解决目前制约我国电子制造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创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道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