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藻

产地及产期:产于嵊山、中街山、渔山、韭山、大陈和南麂。我国沿海都有分布。本种系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可作制胶工业原料。
介绍: 藻体黄褐色,树状,枝叶繁茂,高O.5~l米,可达7米。主枝圆柱形,下部有数条纵走浅沟,直径1.5~3毫米。互生、对生分枝,吟片披针形,中肋及顶,锯齿深裂。柄细长。气囊圆柱形,长0.5~l厘米,直径2~3毫米,两端尖细,冠吟羽裂, 中肋及顶,固着器裂瓣状。生殖托圆柱形,有短柄,雄托长4~8厘米,直径1.5~2毫米;雌托长1.5~3厘米,直径2~3毫米。生长在风浪较大的干潮线以下至3米处的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生长盛期3~5月。
【药 名】:铜藻
【拼 音】:tóng zǎo
【来 源】:为藻类植物药马尾藻科植物铜藻的全藻。
【功 效】:消痰软坚、清热利水。
【主 治】:用于瘿瘤、瘰疬、水肿或脚气浮肿、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及水。
【性味归经】:咸,寒,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
【别 名】:柱囊马尾藻、海柳麦(浙江)、草茜(福建)、竹茜菜(广东)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拉丁名】:植物铜藻 Sargassum horueri(Turn。)C. Ag.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生药材鉴定】:另福建民间以铜藻作中药:“海藻”药用。
【中药化学成分】:藻体含褐藻酸、褐藻淀粉、甘露醇、粗蛋白,1,3,5和2,4,6辛三烯(octetrienes)碘及无机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