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凤乡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淋山河镇隶属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位于团风县北部,与武汉市新洲区毗邻。

全镇版图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49个行政村,3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万余人,耕地面积3.2万亩,山林面积4.3万亩,水面面积2.1万亩。

区位优越

淋山河镇东接黄冈市区,距黄冈市区仅40公里,西邻武汉市,距武汉市区仅60公里,南望鄂州、黄石,集四个大中城市辐射一身。武汉素称“九省通衢”,以武汉为圆心,在半径400公里范围内,辐射45个中等以上城市;在半径1200公里范围内,涵盖中国14个GDP超千亿元城市中的12个,淋山河是武汉对外开放的东大门,是通向鄂东的门户。

黄冈、鄂州、黄石三城市隔江相望,是湖北重要的轻纺、服装、饮品、副食生产基地。淋山河镇形成了副食、建材、日用饮品、服装、生产的主要配送基地,已成为鄂东连接武汉与黄冈、鄂州、黄石的桥梁。

交通便捷

106国道、318国道、京九铁路贯穿全镇,京九铁路团风站就设在镇区内,连接镇区与车间的站前大道已建成通车。西距团风县城15公里,南距黄冈市区36公里,距武汉市区60公里。淋山河镇距武汉天河机场75公里,距正在建设的阳逻新机场仅45公里,距沪蓉高速、京珠高速公路45公里。纵横交错的公路与铁路构成了淋山河西进东出,南来北往,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

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按照“调整兴镇,开发富民”的工作思路,全镇“五带产业”(万亩林果带,万亩蔬菜生产带,万亩鲜鱼养殖带,5000亩药茶棉种植带,6000亩莲藕种植带)已经形成并已发挥效益。其中:蔬菜生产带、药茶棉生产带被纳入县级“三带产业”,特别是棉花、马蹄种植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棉纺织业历经20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大批棉纺企业和技术人员,目前团风县种植棉花10万亩,年产棉花60万担,为大规模纺织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素有“地下雪梨”之称,吃后顺气养颜的马蹄种植有3万亩;以山河建工集团为龙头的国家民建一级企业享誉省城武汉,建筑市场遍布全国百个大中城市,正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年建筑业承接工程量10亿元,为建材生产与销售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基础设施齐全

淋山河镇经历届镇委、镇政府的努力建设,目前已形成功能齐全的集镇。街道整洁宽敞,市场繁荣活跃,以山河大道为纽带,以山河大市场为龙头,从事各类个体私营业主达800余户,从业人员近万人,年集市贸易成效额过5亿元。镇区拥有515KVA的变电站一座,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已经建成通水。移动通信、有线电视、邮政、电信业务飞速发展,镇区建有移动和联通发射塔各2个,移动、联通及有线电视覆盖全镇每个角落。GSM工程已向全镇提供优质的移动和宽带网业务。

[编辑] 上巴河镇

(一)全镇掠影上巴河镇是团风县的东大门,位于巴河之滨,黄上公路与柳界公路交接处,全镇版图面积68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74亩,辖28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2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378人,劳动力12755个,属丘陵地貌。

上巴河山水灵秀,人文薮泽,随着社会进步,优秀人物辈出,上巴河是著名哲学家熊十力的诞生地。上巴河镇区位优越,南距黄冈市区34公里,距黄州火车让5公里,东临巴河与浠水县隔河相望,距浠水县城22公里,北邻总路咀镇和但店镇,西距团风县城20公里。

上巴河镇是鄂东重镇,城区基础设施良好,水、电、路、通讯等各项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优越,黄沙、铁砂开采是国内外客商投资置业的首选佳境,建筑建材是上巴河镇支柱产业。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实收入2.3亿元,全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财政收入过5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596元。

(二)镇情镇况

1、土壤:土壤为石灰性冲质母质,土层浑厚,PH值为中性到碱性。土壤中有氮、磷、钾、硼等多种元素。

2、气候:属亚热带委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2℃。日照时数多年平均2986小时,日照率为47.2%。雨量多年值为1240毫米,在夏季梅寸时期雨量相对集中,占全年总量的45%左右,日最大降雨量达301.7毫米,年最多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本地最多风向为东风,其频率33%,无霜期263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十二月初,终霜期一般出现在三月上旬末,中旬初。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

3、资源:黄砂、铁砂资源蕴藏量大,淡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拥有水库五座,巴河在上巴河境内全长14.8公里,东江河境内全长4.5公里,淡水养殖水面达5000亩,巴河藕3000余亩,柑桔、板栗、石榴、银杏等绿化经济林5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0%。

4、人口分布:上巴河镇总人口为32378人。其中男性17026人,占52.6%,女性15352人,占47.4%,年龄结构分为三阶段,0至15岁人口6044人,男性3502人,女性2542人,16至59岁人口22617人,男性11225人,女性11392人,60岁以上人口3717人,男性2299人,女性1418人。

5、交通:上巴河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318国道、106国道贯穿全镇。集镇处于黄上公路、柳界公路交汇处,南距黄冈市34公里,黄州火车站5公里,东临巴河与浠水隔河相望,距浠水县城22公里,相邻总路咀、但店、马曹庙、黄州区陈策楼三个集镇。西距团风县城20公里。

6、供水:上巴河镇城区有日供水能力在1000T以上的自来水厂一座,供水人口达5000余人。

7、供电:镇区新建“三五”变电站一座,为从事各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供应。

8、通讯:镇区建有移动、联动发射塔2个,移动和联通电话全境贯通,GSM工程已向全镇提供优质的移动和宽带业务。

(三)人文风采

1、历史传说:

上巴河自清代至民国时期,巴河上下,运载货物的竹排帆船常在此地停靠,因之逐渐形成了集镇,解放前,镇区水运畅通。解放后,巴河河床不断升高,航道游离,水运终止。

2、名人名事:

熊十力(1885—1968),名继智,、定中、升恒,号子真,中年之后更名十力。晚年自号漆园老人。上巴河镇熊坳张家湾人,熊对清朝的腐败政治不满,立志改革社会,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新中国诞生后,曾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陈毅以及徐特立、林伯渠、郭沫若等都很关心他,与他谈论学术。熊十力先后撰有《原儒》、《体用议》、《明心篇》等哲学著作,这些著作传布欧亚,影响深远,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熊十力是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3、地方文化:巴河在上巴河地段有一个水潭子,故名叫马家潭,马家潭村民从古至今每逢端午节民间举行划龙船比赛,欢度佳节。

4、名胜古迹:有柳公堡、保华寺、普济寺、竹陂寺、仙人石、天山风景区等名胜古迹。

(四)小康建设

1、小康建设目标:到2010年末实现工农业产值过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个亿,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500元,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有线电视,户户通电话。

2、发展方向:建设高产稳产商品粮基地1万亩。建设三大经济带:即水产经济带5000亩,巴河藕莲米经济带5000亩,以石榴和板栗为主绿色经济5000亩,建设三大支柱产业企业建筑建材产业过亿元。黄沙、铁砂开采过亿元,工业园区企业产值过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