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陈余道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北广水

【出生年】:1951.6

【来源】:《广水人物》

【简介】: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大校军衔,部队转业,现任湖北省电力开发公司工会主席。

出生于陈巷镇仓屋嘴村。1968年2月入伍,197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军第一军步兵第三师卫生营卫生员、医务助理员、第一军医大学学员、武汉军区军医学校教员、军医学校教务参谋、军医学校学员队长、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助理员、武汉军区鸡公山疗养院医务处主任、广州军区武汉疗养院医务处主任、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长。1996年2月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同年6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曾多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1979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1999年12月转业到湖北省电力开发公司工作,任工会主席。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1965年7月出生,江苏省兴化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至1995年在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任教;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在桂林工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任教。曾担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现担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桂林工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多年来从事水文地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4篇。1995年以来,在环境地质与污染水文学领域有以下主要研究经历:

1.对淄博市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演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该地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为强烈的地段;研究了包气带、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归宿;对整个齐鲁石化地区进行了水量模型详细的研究,得出了水文地质参数K、T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运用特征有限单元法,重点对齐鲁石化新区地下水中总油、苯的迁移与水力控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博士论文,1998,南京大学)。

2.通过较大规模的示踪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泄漏物污染下游地下水水源地的水力途径,对水力截获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述,参阅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0, 39(11): 1304-1308,《环境科学学报》,2000, 20(4): 406-409)。

3.结合地下水化学资料研究肯定了地下水系统集中污染区处于溶解氧、硝酸盐严重缺乏、硫酸盐浓度呈低值检出的厌氧状态,并从机理上研究了含水层中苯归宿,提出投注硝酸盐促进生物降解作用的建议,参阅《科学通报》,1998,48(1):81-85。

4.分析污染源调查中大量土壤测试资料,论述了泄漏厂区包气带中石油类物质的迁移形式与归宿,参见《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3):371-375。

5.根据地下水中溶解氧、硝酸盐、硫酸盐、重碳酸根等地球化学指标在地下水污染前后的变化,提出地下水系统中存在生物降解作用,并阐述了含水层中生物降解作用的类型与机理,为提高含水层中电子接受体浓度、提高生物降解速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参阅《高校地质学报》,1999, 5(3): 306-311,《科学通报》,1998,48(1):81-85。

6.根据野外工作经历,在实验室建造了较大规模的地下水系统实体模型以及地下水系统厌氧发生柱,开展了地下石油类污染物控制与模拟的实验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内在生物修复作用研究(40262003)》。

开展上述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地方水资源保护规划、岩溶旱片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研究、漓江流域岩溶生态系统研究等工作,与地方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往来关系。

陈余道,本名陈远,字余道,祖籍上海,1959年6月生于福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政协福建省海云墨会书画家,民盟福建书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积翠园艺术馆特聘书画家,福州西禅书院院委,闽东印社社长,福建东南书画院院长。蓍有《空海入唐行迹印谱》、《中国历代玺印精品博览·花押印》(江西人民出版社)、《陈远书法作品初集》(西泠印社)、《海山风韵·艺文集·篆刻书法》(中国社会出版社)、《陈远印集》(福建美术出版社)等。曾在宁德、福安、福州、揭阳等市举办个展。主编《海山风韵-宁德风景名胜艺文集》、《蕉城书画十家》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