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
中文名称: 张乐行
性别: 男
所属年代:清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863
相关人物:僧格林沁李秀成
生平简介
张乐行(?~1863)(张洛行)捻军前期首领。安徽亳州人。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
清咸、同以来,清廷君臣,谈及内忧,动以“南发”“北捻”相提并论。南发指洪秀全领导之太平天国而言,北捻即指张乐行领导之捻军而言。
张乐行父名慰祖,母燕氏,长兄名问行(出嗣堂伯念祖人 仲兄名敏行(捻军称为闯王,清史及地方志名为张闯),从堂兄弟有名广行者,有名果行者。乐行小名香儿,家在涡阳县城西北十二里之张老家。有良田五百余亩,其先世有张鸿羽者(与张宗禹同村),在明末清初,曾占独山起义(在涡阳城东北三十里),与闯、献同时,而势力差小,名声差低,故乡里犹传其轶事,而历史竟缺其姓名。乐行为人,宽厚和平,极重义气。远近争归附之。家虽富有,而好潜率穷人,贩卖私盐。异地友好,有亡命者,辄走匿其所,乐行殷勤招待,久而弥笃,官方即悬赏购捕,乐行从未缚献一人。倘遇形格势禁,难再隐匿,必厚备川资,亲送出境。仿佛西汉朱家、郭解之为人。故归附日众,声誉日高。袒臂一呼,附近州县随从者,数至巨万。既非威胁,又非利诱。其号召力量,实由平日积渐养成,非幸致也。
乐行起义于咸丰元年,殉难于同治二年。其族于宗禹(西捻领袖),失败于同治七年。任柱(东捻领袖)失败又早于宗禹一年。捻军游击之区,为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山西、直隶(今河北省)八省。初与太平天国,一在黄河流域,一在长江流域,分道扬镳,齐驱并驾,中道稍衰,附于太平天国。待南京失陷,太平军部将赖文光转附于捻。张氏起事,较洪氏略后而失败亦较太平天国为晚。
涡河流域,酷好呼人小名,或呼人绰号。必对其人有相当敬重者,始称其名字。至单举其人名中之一字,上更配一老字者,则为特别尊敬之词,非有深仁厚义,使人心悦诚服者,不能获得此种称号于乡里。马玉昆,字景山,在清廷任至直隶提督,晋衔少保,予溢忠武。当时可谓备极尊荣,而至今呼为马三元,是但称其小名也。乐行乃清室所低为流寇者,而乡里至今呼为张老乐。即此可见舆论之一斑,即此可验人心之向背。
咸丰元年,有黄河北岸之流亡者,僦乐行之屋而居,以拾人余粮为生。初冬入邻村大户宋某地内拾取山芋,为大户所辱,归而哭诉于乐行。乐行使次日复往拾芋,而自率多人周旋窥视。见大户大骂流亡者,声色俱厉,凶如豺狼。乐行出而制止,因与大户发生械斗。宋氏死者四人。爱具状控诸亳州,皂隶持竿下乡,见乐行势不可侮,未敢逮捕,因商请乐行赴城对簿。乐行日:“尔知州如欲与否相见,带兵来洪沟作战可也”。皂成惊息而退,知州亦莫敢谁何。由此河北之流亡者,汇集其门,门庭若市。生计不足,尝往黄河以北夺取富室牧畜之羊。此乐行受穷人拥护,谁为捻头之始。乐行所谓洪沟,在张老家之北约七、八里,两岸均属平原,乃一宽阔之战场也。咸丰二年,乐行率众往贩私盐于河朔。其族子张扬(申庄人,工射击)借流寓着十七人往河南永城境内掠羊百余头。永城官吏捕之下狱,乐行归率龚得等捻万余人,包围永城,劫扬出狱。由此众依乐行以自固,声势始大。龚得者白旗黄边之捻头也。家在涡西二十五里之公吉寺,目若近视,而夜能见物,众呼为龚瞎子。龚足智多谋,长于袭击,与乐行为密友,捻军公认为乐行之军师。咸丰十一年,龚德得与清军成大吉作战殁于罗田之松子关。自此乐行军无谋主,日渐削弱矣。
咸丰三年,永城捻头冯金标、张凤山,亳州捻头宋洪占、陈起生、邓作仁、尹甲、王怀山、孙玉标、倪中平、朱天保,蒙城捻头胡元众、史鸭、张狗、陈小爱、江怀勤,凤台捻头刘洪立、王之重,宿县捻头李殿元等十八人,集合于雉河集山西会馆,公推乐行为盟主,祭旗起事。清军统领徐晓峰,本驻于集西偏南大石桥,闻讯骇遁。于是乐行以红、黄、兰、白、黑五色旗,部署各捻。其隶属于纯色各旗者,则加花镶边以别之。以尹家沟为首都,以雉河集为陪都(即今涡阳县城)命捻众称抢头为旗主。各旗旗主,对于乐行皆衷心推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