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忠

王振忠教授学术简历
1964年生于福州,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历史学学士;1989年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1992年春季毕业留所,同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时年35岁,是当年国内历史地理学界和中国古代史专业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专职教授,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明清社会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杂志编委。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徽学》学术集刊编委。
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史志学会理事。
曾任《原学》(该杂志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同龄学者创办的一份较有影响的学术集刊)编委。
海外经历
1997年1月-1998年1月,日本创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客员研究员。
2004年7月-2005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5年10月-11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及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于1997年率先提出开展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构想,目前正为建立历史地理的这一新分支作不懈努力。作为国内“徽(州)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曾在皖南做过数十次村落人文地理调查,收集有一万数千件(册)的徽州文书,这批史料是国内该领域最具学术价值的一批收藏,对推动民间文献与历史地理的研究,将提供重要的支撑。此前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顺利结项,获评优秀并受通报表扬。参与日本国文学资料馆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曾于2005年在上海与该研究机构及东京外国语大学合作,成功主办了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对于域外汉籍亦有浓厚兴趣,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迄今著有《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三辑,三联书店,1996年)、《乡土中国·徽州》(三联书店,2000年)、《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水岚村纪事:1949年》(2005年)等,参与编撰《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副主编,“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科学出版社,2001年)。另发表《从客家文化背景看〈天朝田亩制度〉之由来》(1992年)、《明清时期“绍兴刀笔”与绍兴乡土习俗的传播》(1994年)、《凤阳花鼓新证》(1995年)、《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围绕着日本汉文小说〈孙八救人得福〉的历史民俗背景解读》(2000年)和《宁绍信客研究》(2001年)等论文数十篇。另,《历史社会地理》一书将于近年出版。
在从事实证性史学研究的同时,自1993年起,另有学术随笔数十篇,分别发表于《读书》、《万象》、《寻根》和《二十一世纪》等杂志,并曾在《读书》月刊开设“日出而作”专栏。
近年成果
2005年
著作:《水岚村纪事:1949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6月版。
文章:
《民间文献与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论坛》2005年第一期。
《从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看“叫魂”事件》,《复旦学报》2005年第二期。
《徽州女童的战争日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
《徽州文书的形成――以抄本〈新安上溪源程氏乡局记〉二种为中心》,载《“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成果年次报告书平成16年度》,日本,平成16-19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A)(2),大学共同利用机关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档案学研究系,2005年3月。
《〈汪作黼同年哀挽录〉中的徽州典商事迹》,《安徽史学》2005年第二期。
《晚清婺源墨商与墨业研究》,载《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新安吕氏宗谱〉中的一份明初徽州户帖》,《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40期,2005年7月15日。
《历史社会地理刍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四期。
《琉璃厂徽商程嘉贤与朝鲜燕行使者的交往》,《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四期。
《新安江的路程歌及其相关歌谣》,《史林》2005年第四期。
《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载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5年10月版,页59-100。
《清代徽州典铺伙计之信函汇集》,《历史文献》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收集、整理和研究徽州文书的几点思考》,《史学月刊》2005年第十二期。
《抗战时期徽州的复旦附中皖校》,《文汇报》笔会,2005年2月27日。
《民国壬戌新安江畔的灾异图景》,《寻根》2005年第二期。
《凄风苦雨中的贞节牌坊》,《方圆法治》2005年3月。
《戈鲲化的梅花笺》,《读书》2005年4期。
《历史文学地理的构想及实践――兼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4月8日。
《婺源与徽州》,《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7月1日。
《清代北京的收费公厕》,《万象》2005年7月。
《水岚村:我为什么感慨?》,《文汇报》笔会,2005年8月14日。
《掌中宝》,《万象》2005年8月。
《平民莫笑堕民低》,《读书》2005年9月。
《豪富的锅巴》,《万象》2005年10月。
《我的徽州文书缘》,《中国档案》2005年11月,页25-29。
2004年11-12月
《抄本〈信书〉所见金陵典铺伙计的生活》,《古籍研究》2004年卷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月版。
《少林武术与徽商及明清以还的徽州社会》,《徽学》第三卷,2004年12月版。
《朝鲜燕行使者所见十八世纪之盛清社会――以李德懋的<入燕记>为例》,载Yoon Choong Nam(尹忠男)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朝鲜资料研究》(Studies on the Korean Materials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第三册(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Studies, No.3), 韩国,景仁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001年前成果(2002年至2004年11月前成果目录待补充)
《徽州的春祈祭社——介绍一份社祭的菜单》,《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二十五期,2001年10月25日。
《民间档案文书与徽州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拓展》,《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五期。
《晚清盐务官员之应酬书柬——徽州文书抄本〈录稿备观〉研究》,《历史档案》2001年第四期。
《一册珍贵的徽州盐商日记——跋徽州文书抄本〈日记簿〉》,《历史文献》第五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
《晚清徽州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陶甓公牍〉之民俗文化解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及商业——歙县茶商抄本〈万里云程〉研究》,《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十九世纪徽州民俗风情的素描》,《寻根》2001年第三期。
《一部徽州族谱的社会文化解读——〈绩溪庙子山王氏谱〉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三期。
《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载《福建论坛》2001年第二期。
《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以婺源县浙源乡孝悌里凰腾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载《清史研究》2001年第二期。
《清代一个徽州村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以〈重订潭滨杂志〉为中心》,载《中国社会变迁:反观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朱峙三日记〉所见晚清武昌县民俗及其变迁》,载《民俗研究》2001年第一期。
《上海徽州典当商生活一瞥——民国时期婺源方氏典商信函研究》,《上海研究论丛》第十三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
《徽商家族文书与徽州族谱——黟县史氏家族文书抄本研究》,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黄宾虹〈新安货殖谈〉的人文地理价值》,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五期。
《新近发现的徽商“路程”原件五种笺证》,《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
《稀见清代徽州商业文书抄本十种》,《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会,2000年7月15日。
《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围绕着日本汉文小说〈孙八救人得福〉的历史民俗背景解读》,1998年8月苏州社会史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后修改发表于台湾《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
《一个徽州山村社会的生活世界——新近发现的“歙县里东山罗氏文书”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抄本〈便蒙习论〉——徽州民间商业书的一份新史料》,《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二期。
《徽州文书所见种痘及相关习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一期。
《〈唐土门簿〉与〈海洋来往活套〉——佚存日本的苏州徽商资料及相关问题研究》,全文约4万字,载《江淮论坛》1999年第2期、第3期、第4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收入《’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获200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被推选为复旦大学学术年刊优秀论文。
《新近发现的徽商信函所见“徽侨”及相关史实》,《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徽商展墓日记所见徽州的社会与民俗——以〈(歙县)大阜潘氏支谱附编文诗钞〉为中心》,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徽州商业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民国时期上海徽州学徒生活的十封书信》,《复旦学报》1999年第4期。
《同善堂规则章程——介绍徽商与芜湖的一份史料》,《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晚清民国时期徽州文书中的“兰谱”》(修改稿),《寻根》1999年第2期。另见《安徽史学》2000年第三期。
《抄本〈三十六串〉介绍——清末徽州的一份民间宗教科仪书》,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四期,1999年1月15日。
《明清徽州民间典当业札记》,《创大アジア研究》第19号,日本创价大学アジア研究所,1998年3月。
《“徽州朝奉”的俗语学考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四期。
《释“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三期。
《〈淮南宴客记〉小考》,《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一期。
《康熙南巡与两淮盐务》,《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四期。
《两淮盐业与明清扬州城市文化》,《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三期。后以《明清徽商与扬州城市文化的特征和地位》为题,收入冯尔康主编《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百龄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8月版。
《凤阳花鼓新证》,《复旦学报》,1995第二期。
《徽州“五通(显)”与明清以还福州的“五帝”信仰》,《徽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一至二期。
《明清两淮盐商与苏北城镇之变迁》,《历史地理》第十二辑,1995年3月版。
《从祖籍地缘到新的社会圈──关于明清时期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三个问题》,《原学》第二辑,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月版。后收入《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12月版)。
《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江淮论坛》1994年第五期。该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转载。
《明清淮南盐业与仪征民俗》,《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四期。
《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从〈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看“无绍不成衙”》,《复旦学报》,1994年第四期。
《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二期。
《明清浙江盐商、徽歙新馆鲍氏研究──读〈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二期。
《歙县明清徽州盐商故里寻访记》,《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二期。
《明清时期“绍兴刀笔”与绍兴乡土习俗的传播》,《原学》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2月版。
《明清时期徽商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复旦学报》,1993年第六期。
《徽商与两淮盐务“月折”制度初探》,《江淮论坛》,1993年第四期。
《清代两淮盐务首总制度研究》,《历史档案》,1993年第四期。
《袁枚与淮、扬盐商──十八世纪士、商关系的一个考察》,《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四期。
《清代汉口盐商研究》,《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三期。
《谢肇淛》,《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齐召南》,《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1993年7月。
《清代江南三大政与苏北城镇的盛衰变迁》,与邹逸麟合作(第二作者),《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近五百年来自然灾害与苏北社会》,《江淮水利史论文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江苏省水利学会、淮阴市水利学会,1993年5月。
《清代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区域之变迁》,《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四期。
《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历史地理》,第十辑,1992年7月版。
《从客家文化背景看<天朝田亩制度>之由来》,《复旦学报》,1992年第三期。该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近代史》转载,《客家》杂志等摘编,并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论文奖”二等奖。
《明清扬州盐商社区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二期。该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转载。
(三)译校
[日]中岛乐章《围绕明代徽州一宗族的纠纷与同族统合》,李建云译,王振忠校,《江淮论坛》2000年第二、三期。
[美]何炳棣著《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王振忠译,陈绛校,《历史地理》第十一辑,1993年6月版。
(四)书评
《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明史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9年5月版。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八期。
(五)学术随笔
《地域文化与文物遗存》,《东南文化》2001年第8期“世纪论坛”。
《太平天国战乱中逃亡日本的徽商》,《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3月29日,该文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4月22日全文转载。
《读〈越歌百曲〉》,《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26日。
《老房子》,收入田维谦主编《名家笔下的黄山与徽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徽州行》,收入田维谦主编《名家笔下的黄山与徽州》。
《读书》2000年第二期,《九连环》(下)。
《读书》2000年第一期,《九连环》(上)。
《读书》1999年第二期,《牌坊倒了》。
《读书》1999年第六期,《老鼠与黄猫儿的官司》。
《读书》1998年第七期,《洗澡》。
《读书》1997年第六期,《城上已吹新岁角,窗前犹点旧年灯》。(8)《读书》1997年第四期,《江西填湖广》。
《读书》1996年第五期,《纤绳荡悠悠》。
《读书》1996年第二期,《旗下街》。
《读书》1995年第十二期,《波渺渺,水悠悠》。
《读书》1995年第二期,《祁太溜子》。
《读书》1995年第一期,《银桂树下的断想》。
《读书》1994年第十期,《再说“石腹文章”》。
《读书》1994年第九期,《斜阳残照徽州梦》。该文收入《当代人文学者散文——另外一种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版。
《读书》1994年第四期,《学究慨世》。该文收入《当代人文学者散文——另外一种散文》。
《读书》1993年第十期,《一张苦嘴,一把笔刀》。
《读书》1993年第四期,《康熙金扇题词与葫芦僧之“护官符”》。
《长水悠悠》,收入陈思和、龚向群主编《走近复旦》,“中华学府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元月。
《咖啡还是茶?》,收入巴金主编《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散文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
《万象》第1卷第6期,《中国漂流民笔下的富士山》,2000年6月。
《万象》第1卷第7期,《剃头》,1999年11月。
《万象》第1卷第5期,《徽骆驼》,1999年7月。
《万象》创刊号第1卷第1期,《话说清客》,1998年11月(1999年1月出版)。
《寻根》2000年第三期,《徽州炮》。
《寻根》2000年第一期,《日本人的竹枝词》。
《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7日,《徽商的一张身份证》。
《中华读书报》1999年6月23日,《新近发现的反映日军侵华的徽商信函及文书》。
《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糠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