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弹道导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战略弹道导弹

战略弹道导弹和其它类型导弹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弹体庞大,外形简单。弹道导弹是一个庞然大物,在世界各种武器中,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在尺寸、重量上能与它相提并论。对地地导弹而言,一般弹体长10~30米,直径1~3米,发射重量凡十至几百吨。其中,世界上最长的地地导弹已达到37米(苏SS-9),其次为36.6米(苏SS-18);弹径最大的导弹已达3.4米(ss-9),其次为3.35米(SS-18);发射重量

最大的导弹已达220吨(sS-18),其次为200吨(ss-9)。对潜地导弹来说,一般弹体长不超过 10米,因为太长就很难垂直装在潜艇里;直径不超过 2米;发射重量在12~30吨之间。其中,世界上最长的潜地导弹已达16.9米(苏ss-N-23),其次为15米(苏ss-N-20);弹径最大为2米(ss-N-20),其次为1.83米(苏SS-N-8和SS-N-18);发射重量最大为 60吨(sS-N-20),其次为57吨(美“三叉戟”Ⅱ)。在外形结构方面,弹道导弹通常为圆柱形结构,没有弹翼,发射时靠助推火箭垂直上推,火箭的推力就是导弹的升力,因此外形无需象飞航式导弹那样复杂。

二是射程远,速度快。世界上没有任何武器能在射程和速度方面堪与弹道导弹相提并论。人们通常把1000公里以下的称为近程弹道导弹,把1000~3000公里的称为中程弹道导弹,把 3000~8000公里和8000公里以上的分别称为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近程弹道导弹一般不发展,地地中程导弹只有5个型号:美国的“雷神”、“丘辟特”、“潘兴”Ⅱ和前苏联的sS-4、SS-5;潜地中程导弹也有 5个型号:美国的“北极星”A1、A2,法国的 M1和前苏联的 ss-N-5、SS-N-6I。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型号较多,其中射程最远的地地洲际导弹可达16000公里(苏 SS-N-18Ⅲ),其次为 13000公里和12900公里(苏SS-24和SS-

战略弹道导弹

26);射程最远的潜地导弹为 11000公里(美“三叉戟”Ⅱ),其次为 9100公里(苏 sS-N-8)。弹道导弹由于利用空气稀少的高空和外层空间进行弹道平飞,所以空气阻力几乎没有,飞行马赫数可高达 13~14,甚至能达 20以上的超高速,这是任何其它武器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精度高,威力大。命中精度是弹道导弹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因为在战斗部当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把命中精度提高10倍,那么摧毁能力便可提高100倍!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通常用圆概率误差来表示,它的偏差量越小,说明导弹命中精度越高,美国在研制第一代地地弹道导弹时,射程虽只有2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居然达8000米之多;然而,第四代“潘兴”Ⅱ型

中程导弹射程1800公里,圆概率误差仅25米;第五代“诛儒”导弹射程远达11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却只有120米,可见其作战效能的提高是何等明显。打击威力也是弹道导弹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一般用TNT当量表示,即一枚100万吨级核战斗部爆炸时,它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地地导弹核战斗部TNT当量最大的为2500万吨

(苏SS-9),其次为2400万吨(苏SS-18 Ⅰ);潜地导弹核战斗部TNT当量最大为180万吨(前苏SS-N-20),其次为150万吨(前苏SS-N-23)。分弹头最多达14个(美“三叉戟”Ⅱ”)。其次为8~9个(前苏ss-N-20)。

地地战略核导弹的历史

第一代导弹是战后至50年代末期发展的美苏在纳粹德国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利用从德国掠取的导弹专家和大批技术资料分别研制的“宇宙神”D、E、F,“大力神”I、“雷神”、“丘辟特”和ss-4、5、6型地地核导弹。这一代核导弹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在技术性能方面还比较差,反应时间较长,均为单弹头,圆概率误差最大能达8000米。当时,导弹的最大射程已达10000公里,起飞重量最大为122吨,弹头威力最大为500万吨(“宇宙神”)。

第二代导弹是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是美国的“大力神”I、“民兵”IA、IB 和“民兵”I,前苏联的SS-7和SS-8等。这一代导弹主要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发动机改为固体推进剂,反应时间有所缩短,核弹头加装了突防装置,命中精度、比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为80吨(SS-7),最大射程为11000公里

(“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CEP最小已达560米(“民兵”Ⅰ),弹头威力最大1000万吨(“大力神”Ⅰ)。

第三代导弹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民兵”ⅢMKI2和“民兵”皿MKI2A,前苏联的Ss-9Ⅰ、Ⅱ、Ⅲ、Ⅳ,SS-ⅠⅠ、Ⅱ、Ⅲ和SS-13。

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开始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也有进一步提高。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00吨(ss-9),最大射程为12000公里(Ss-9、ss-11 Ⅱ),圆概率误差CEP最小为185~220米(“民兵”),弹头数量最多为3个(“民兵”、SS-ⅠⅠ),导弹威力最大为2500万吨(ss-9Ⅱ)。

第四代导弹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Ⅱ和 MX导弹,前苏联的 SSl71、Ⅱ、Ⅲ,sS-l8 Ⅰ、Ⅱ、Ⅲ、Ⅳ,sS-l9 Ⅰ、Ⅱ、Ⅲ和SS-20。这一代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投掷重量大,可携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20吨(sS-18),最大射程达16000公里(SS-18Ⅲ),圆概率误差CEP最小90~120米(MX),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为10个(MX和sS-l8Ⅳ),导弹威力最大为2400万吨(SS-18Ⅰ)。

第五代导弹是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诛儒”,苏联的 sS-24、SS-25、sS-X-26和 ss-x-27。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在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已从原来的220吨降到80吨(sa-24),象“侏儒”导弹只有16.8吨;最大射程已创历史最高记录,达13000公里(sS-24);圆概率误差CEP降至120米(“佛儒”);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仍为10个(SS-24);导弹威力最大为10X35万吨(ss-24);发射方式由原来的地下井转为公路机动(“侏儒”和 SS-25)和地下井及铁路机动(st-24)发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