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一二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新井一二三

新井一二三

新井一二三,新井是姓,一月二十三是生日,合在一起就是“新井一二三”——一个用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的名字。

生长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1984-1986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广州中山大学进修现代汉语、中国近代史、粤语,期间游走云南、东北、蒙古、海南岛等各地。回国后在《朝日新闻》当了半年的记者。1987年移居加拿大,做自由撰稿人,在英文《多伦多星报》、The ldler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994年搬去香港,开始为中文报纸写专栏,作品散见于《明报》《星岛日报》《信报》《苹果日报》,台湾《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国语日报》等等等等。1997年回归日本,目前担任明治大学讲师,定居东京,专职於中文写作,出版过《新井,心井》、《东京人》、《樱花寓言》、《可爱日本人》、《读日派》、《东京的女儿》、《123成人式》、《东京时刻八点四十五》、《我和阅读谈恋爱》、《无性爱时代》。

新井一二三是位日本女作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在北京、广州留过学。她用中文来写文章并出书,这让我非常的钦佩。以中国人对中文熟悉、理解的程度和眼光,新井一二三的文笔非常好。她以坦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文字真诚细腻很有魅力。尤其是她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体验和经历。

新井一二三是中国各种美食和小吃的发烧友,这好理解,因为“吃”这种行为它不需要翻译,是最容易跨文化发生的。她在文章里写道:“对很多日本人来说,中餐厅是令人兴奋,也憧憬不已的饮食游乐园。”但新井一二三是个中文歌曲发烧友,那是需要点真功夫的。她会唱“游击队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红太阳”、“北风吹”、“甜蜜的事业”、“大海啊我的故乡”,还会唱“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容易受伤的女人”、“明天会更好”,甚至会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其他很多的中文歌……。

写作中,新井一二三还是个敢于大胆运用当代中文词汇的“冒险家”,在香港吃当地快餐车仔面的时候,看着其中的牛腩、猪肠、猪红、鱼丸、萝卜等等配料,她写道:这些都是“应该回避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等‘坏蛋’。车仔面一看就知道是很不健康的,是‘政治上不正确’的。可是禁果总是更加甜。”这有点幽默和调侃。她在中国留学时一次去东北旅行,在夜行的列车上,人们知道她是日本人的时候,几十个旅客围着她并责备日本侵华的历史,无论她怎么解释,乘客就是不愿散去。她说:“那天晚上是我这辈子最长的一夜。”后来她在文章《做日本人难》里写道:“我承认五十年前侵略中国是日本耻辱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又是日本官僚愚蠢的表现。但我自己并不是天皇的女儿,也不是首相的爱人,能负得起什么责任呢?”这些语句中是不是流露出一个日本普通民众的焦虑。

5月6日到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两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行前,胡锦涛主席对日本媒体说:我即将对日本进行的访问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可以说是一次暖春之旅。访问期间,胡锦涛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共同签订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就全面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确定了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总体框架。胡锦涛在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

最新一期《南方周末》以“假如中国失去日本”、“假如日本失去中国”为命题,请两国学者加以描述。中国学者刘柠说:“对上个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的中国来说,失去日本无疑是天大的幸事”,但在今天“中国经济失去日本是无法想象的”,文化上“中国失去日本,至少会少一些趣味、精致和异国情调的梦幻,或许还会失去可资参考,并有可能孕育本土创意产业商机的弥足珍贵的参照物。”他认为:“惟其东邻有日本的存在,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想象才不至完全落空,虽然有误读的成分,有基于误读的情绪性发泄,但随着双方沟通的日益频密,理解的加强,一个对异邦的想象会渐渐逼真起来,离事实越来越近,这将有助于中国学习接受并心平气和地与一个现状的日本相处。”

日本学者加藤嘉一认为在经济上“日本离不开中国这一说法,也许中国人更愿意听到,但是,日本对中国的需求超过了中国对日本的需求,恐怕确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有位日本杂志的编辑说:“就右翼媒体而言,只要用上‘中国’一词,读者就会买。他们是靠中国生存的。假如失去了中国,他们就会立刻倒闭。”加藤嘉一提出:“日本真的能够坦率地主张自身的长处,也能诚恳地承认自身的短处吗?中国呢?”

严格来说这是个伪命题,但它是基于历史的经验而提出来的。它们能启发、考验两国政治家、学者和广大民众的智慧和想象力。这次北京奥运会,中国向日本右翼政治家、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出邀请,石原慎太郎也接受了邀请。展示着的就是这样的政治智慧和想象力。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都认为此举“令人称奇”。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提出过,成功的创意,必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他认为: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不会想当然地去看待现在发生的事情,也就可以对不远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有个预测。“回顾历史是拓展思路的重要手段。”

最近,日本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发展日中关系时应特别注意的是,尽量缩小存在于日中国民和社会间的误解和不了解。作为比较了解日中双方情况的人而言,日中间存在的误解和不了解太多。应该让理解客观真实的对方的那一天早日来到。为此,在所有层面和领域,增加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努力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所处的环境等。”

对双方来说,这都是理性的态度。历史问题要靠时间、理智、尊重和诚意来慢慢消弭;新出现的矛盾要靠及时有效的沟通、例行协商、善意的举措和远见、以及求同存异,最终采取非对抗性手段加以解决。我想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田中角荣那一代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魄力。想到了上个世纪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问中国的热忱、远见和气度。其中的玄机和隐衷,或许只有那些搞外交的人才能说得透。但是怎样让两国的政府官员们、两国的媒体、两国广大的民间人士和民众,有更多的一些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呢。这是个不轻松的课题。

历史以来,中国和日本都始终有一种了解、研究、探寻、理解对方的强烈愿望和冲动。因不同的历史阶段而互为侧重。对于日本,我们曾经从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的俳句获得了解;也从赖肖尔、本尼迪克特、吉田茂、长谷川庆太郎、石原慎太郎、大前研一、小津安二郎……而深化了认识。我们从历史进程中、从文本上获取知识,来描述对方。可是,感性的东西依然还是缺乏、还是太少。也许彼此又都觉得对方充满了谜团和隔阂。

此外,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随着三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的深化,正在更宽广、更深的融入国际社会。从政治家到广大民众都对相互依赖的国际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着越来越切身的体验。而日本却早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大国,正在积极追求成为政治大国。那么是不是应该从国与国之间的角度,政治家以及全体国民都能够从“他者”眼光的审视中,更加圆满地树立起真正大国的道德风范、大国的责任意识、大国处理全球问题的理性态度。在这种良性的氛围里面,在事关两国的共同战略面前,两国的政治家、外交官和学者们,才可避免虽欲言而嗫嚅、似将行则趑趄的尴尬境地。

今天,我是从新井一二三用中文写的文章里,看到了战后出身成长的一代日本人的心境,也了解了一点日本。这是和平时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繁荣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政治家和专家们都意识到了:中日关系的承担主体正在更新换代,培养中日关系“接班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以往的经验常常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要了解今天的日本,当然必须从了解他们入手。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共识,才有真正的互信和互动。两国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才不会落空。

刚刚看完日本“八零后”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这本获得2007年度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的、非常日本的小说,以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为背景,展示着人生的轨迹和忧乐。其中也有一笔和中国相关的话题——小说主人公三田知寿的母亲,在去中国教授日语的时候,和中国人王先生谈起了恋爱,而且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三田知寿想象着:“妈妈做了中国人的妻子,会成什么样子呢?我只想象得出妈妈煎饺子时的样子”,她脱口而出:“你得变成李瑞枝或者张瑞枝啦……”

回顾近两年多中日关系的轨迹,人们同样用了许多天气方面的术语进行描述:前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去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是“融冰之旅”;接着福田康夫首相前来中国,开始了“迎春之旅”;这次胡主席访日,是“暖春之旅”。

想起丰子恺创作的一幅扇面中国画里的意境:春风绿柳桃花,主人在屋舍前洒扫备茶,以待嘉宾。艺术家自己在画上题了两句诗:“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好的天气,会给人带来好的心境。好的心境,有助于人际间的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概莫能外。我们希望如晴朗天气一样的好气氛,能够始终主导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两国人民才可以心情舒畅的常来常往,两国政治家才有条件笑容满面、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商谈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商谈亚洲的发展,商谈世界的和平。因为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万象》杂志评论;

文如其名,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笔下看似清浅,但背后关注的却是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思考。行文却以私人记忆为主,过滤后的情感不温不火,被人誉为“有智识和情感上的诚实”,是我们观察当代日本,乃至这个时代的文字参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