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里桥
桥名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
如今的六里桥已经由桥名成为一个地名,在原古桥附近,都称为六里桥。
六里桥是京石(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的出口。出京去往北京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和石家庄沿途的车辆,都要从位于北京西三环南段的六里桥上京石高速路。
北京六里桥客运主枢纽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全国45个主枢纽城市中规划

的一级客运枢纽,由北京浩达交通发展公司建设和经营。枢纽占地总面积200亩,其中建设用地115亩,代征绿地、道路用地85亩,地铁通道直达候车厅地下二层。枢纽总建筑面积11.38万平方米,其中主站房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停车场可同时停泊省际客运230部。枢纽日旅客登降量设计为27万人次,其中长途旅客可5.88万人次枢纽通过分层设置的省际、公交、出租、地铁换乘平台,实现在同一建筑内的旅客无缝换乘,并较好地实现了枢纽内人车分流、车车分流、人人分流的有序交通流线,并采用国家标准化导向系统设计,保证旅客和车辆在站内的有序流动。旅客将在枢纽内充分享受到出行、换乘、住宿等的一站化服务;联网售票、立体换乘等多种先进形式的信息查询;公交、地铁、出租、长途的集中设置将给旅客带来最大的方便。北京六里桥客运主枢纽位于京石高速公路北京起点,西三环路六里桥西南侧。枢纽集公交、长途、出租、地铁于一体,是以省际客运为主的综合换乘枢纽。
枢纽设有省际客运到发站台45个,省际长途日发班能力达1500班次,并设有地铁通道、地下社会停车场和配备14条公交线路的公交换乘站台。枢纽通过4万余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和采用先进的采光、通风技术向旅客提供绿化、环保的优美乘车环境。
锡剧剧目 锡剧剧目。原名《遍野风潮》。
剧情简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委派党员陈强强回乡发动农民开展抗捐、抗粮等“五抗”斗争。由于陈嫂周玉贞缺乏斗争经验,起义计划为化装成乞丐的伪警察局长窃去。在干钧一发之际,陈强强深入虎穴,利用“寿堂评理”等合法斗争,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取得胜利。
演出历史
1963年由嘉定县锡剧团首演。幸之、英郁、水石编剧,章琴导演。淄阳、林月珍主演。该剧对革命史实行了精心剪裁,在《惩奸》、《泄密》、《评理》、《起义》等几场表现了当时地下斗争的复杂性。演出后,激发了当地老乡和干部对当年革命生活的追忆、思念之情。然而,评论界对此却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该剧较典型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战争后期的史实,贬者认为它宣扬了当时“左”倾盲动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更被列为反动剧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剧在史学界、评论界的支持下恢复名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