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乡
1、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天星乡天星乡位于丘北、砚山、广南三县接合部,距县城26公里,全乡国土面积39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454亩,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天星、笼陶、倮黑、扭倮,延里、古勒、法白、布红),10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五种民族,总人口41834人,平均海拔1329米,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150mm。
天星物产丰富,是丘北的优质烤烟种植区,丘北小椒的主产地之一,荸荠更是这里久负盛名的特色产品。全乡种植烤烟4870亩,辣椒16457亩,荸荠千余亩。全乡有四个农村集贸市场,其中天星、笼陶两大畜牧市场,茶花肉牛冻精改良和笼陶瘦牛育肥两个基地,为天星畜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乡已探明的有金、锌、锰、铁等矿产资源。改革开发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各族人民真抓实干,展开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乡情的认识,依托资源优势,提出“342”的经济发展思路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机遇,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和壮大烤烟、辣椒、畜牧业三大支柱,突出打工经济、基础设施、集镇建设、科教兴乡四个重点,实现农民增收、财政解困两大目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3421”工做思路,即“三个支柱、四个重点、两大目标)。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342.7万公斤,人均有粮326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5871万元,人均纯收入1161.1元,实现财政收入92.5万元。
2、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天星乡位于岑巩县东北部,距县城40公里,平均海拔610米,地形呈西高东低斜坡状,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水井星落棋布,似天上繁星点点,“天星”因故而得名。全乡辖11个村,134个村民组,3477户,14188人,居住着汉、侗、苗、土家、仡佬等民族。东接水尾镇,南连大有乡和玉屏县的朱家场镇,西邻天马镇,北抵羊桥土家族乡。
全乡面积76.6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653亩,其中田10231亩,土4422亩,非耕地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是岑巩县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生产的优质米,优质中药材、优质绿茶、金秋梨、畜牧水产五大特产享誉省内外。
3、四川省旺苍县天星乡自然地理
天星乡地处旺苍西北部,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48个居民小组,西北邻朝天区李家乡,东连国华镇,北接盐河乡、万家乡,南与福庆乡接壤,位于东经106°,北纬32.5°,乡人民政府置黄松村七社,距县城52公里。全乡南北长约9.7公里,东西宽约7.1公里,幅员面积为67.24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813户,人口6558人,拥有耕地面积7861.9亩、林地面积3800.5亩。天星乡是一个山区乡,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山形由南向北逐渐陡峭,至天星坪场镇渐趋平缓。岩层结构复杂,系古老岩层,岩层母质为寒武系、奥陶系。土壤以粘土和泥沙土居多,富含氮、磷、钾等有机肥。气候为 北部中山温和温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光照好时间长。
天星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总人口
6562
男
3453
女
3109
家庭户户数
1800
家庭户总人口(总)
6553
家庭户男
3448
家庭户女
3105
0-14岁(总)
1862
0-14岁男
984
0-14岁女
878
15-64岁(总)
4239
15-64岁男
2243
15-64岁女
1996
65岁及以上(总)
461
65岁及以上男
226
65岁及以上女
23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6525
基础建设及社会事业
自建国初至现在,天星人民战酷暑斗严寒,建成水库3座。1966年夏,全乡人民在云峰村五社刘家河筑坝建库,于当年十月一日破土动工,时经十年之久,1977年11月竣工,建起了红卫水库,该库总库容量1295500立方米。灌面覆盖黄松、板桥、洪水、小河四村,保障了2500余人、3000余头牲口、2400亩田地灌溉。大小支渠53条,蓄水1684500立方米,1975年3月,洪水村党支部组织专业队和群众突击相结合,将麻柳沟塘扩建成水库,名为“三五水库”,历时六年,移动土石19627立方米,于1980年11月竣工,总库容量135000立方米。灌面覆盖洪水村一、二、五、六、七社,保障了近500人、800头牲口、719亩田地的灌溉。土地沟水库系红卫水库库内库,初建于“八五”计划时期,由于天星乡撤并和资金等诸多因素,直到2001年10月乡党委政府又组织恢复重建,于2002年7月工程完工,库容量达到254000立方米,灌面覆盖木瓜村一、二、三、四社,保障了灌区内500余人、800头牲口的饮水、600余亩农田的灌溉。红卫水库主干渠长4000米,从主干渠到黄松、板桥、洪水、小河四村支渠共长5000米。三五水库主干渠长2000米,支渠长1000米。国(华)—天(星)公路始建于1979年,1980年通车,实现了到县公路的畅通。天(星)—李(家)公路始建于1997年,1999年通车,天(星)—李(家)公路实现联网,天—李公路成为了又一条出县要道。村道公路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已实现了木瓜村、青峰村、大山村村道社道公路的畅通,乡内公路总里程数为44公里。乡建起了广播电视站,传输卫星电视节目10套,天星坪场镇建起广播电视村村通,传输广播电视8套。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天星群众采取自筹和投劳相结合,从国华镇、李家乡等地电力网联网架设高压线路,实现农村用电村村通,消灭了用电空白户。2003年5月,架设了国华至天星坪18千米的10KV的高压电力线路,实现了与朝天区农电网络的并网。天星共有学校八所,均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校,分布在全乡八个村。普九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添置了微机、教具、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对学校校舍进行了全面改造,中心小学校建起了三楼一底1100平方米的教学楼,极大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
经济发展
天星伴随中国的历史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尝到了甜头,过去的吃不饱穿不暖已成为历史。生猪、蚕桑、 木耳、核桃、饲养小家禽已成为家庭的支柱产业,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逐年增加,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跳出了土地里种庄稼的单一模式,农民的生产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土地里变出了“黄金”,土地不再只是种庄稼,大棚香菇、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成为致富的好路子。全乡现建起大棚香菇178个,签定人工天麻生产合同20000㎡。农业产值达到649万元,林业产值210万元,牧业收入达到548.7万元,劳务收入176.8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330元。
资源优势
林业:天星乡拥有森林面积3800.7公顷,青峰村、木瓜村、洪水村、云峰村植被覆盖面积达到60%以上。近20年来,木瓜村、云峰村、洪水村人工造林已形成规模,累计达到640公顷。近几年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植被覆盖面积逐步扩大。
旅游:天星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云峰村红岩顶上的月亮洞堪称一奇,由下仰望,恍如一钩新月挂在天穹;攀顶俯视,云雾环绕,大有一览众山小的豪壮气概。红卫水库以其清秀著称,依山傍水,湖面荡桨,岸边垂钓,冬日滑冰,系一处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位于云峰村三社的干龙洞,洞内溶岩石千奇百怪,深不可测,由于洞口小不易进入洞内保存完好,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云峰村山若馒头状,山山相映,连绵不断,不下百余。
矿产:天星乡有丰富的磷铁矿,分布在红岩村阴山里。在木瓜村小坝子和阴山里、云峰村四组徐家坝、大山村彭家坡等地有地表浅层煤炭。云峰村武家山储有大理石矿。
水利:天星乡富含丰富的水源,流经乡内河流两条。洪水河起源于青峰村,汇入东河。小河起源于木瓜村,流经红岩村、黄松村,汇入东河。红卫水库、三五水库、土地沟水库蓄水1685万立方。
4、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天星乡天星乡位于南充市嘉陵区西南部,

距嘉陵区城35公里,海拔高度300米。面积17.5平方公里。辖玄祖庙、弥坨院、麻柳坝、贾河沟、、家门迁、公子寺、圈角湾、井场村、大茶壶10个村,89个社。总耕地面积0.8万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红麻、花生、蔬菜、油菜等。养殖业以生猪、牛、羊、蚕、鸡、鸭、饿、兔等为主.景点有天星寨、龙归院。
[2]
天星乡下村:
玄祖庙村
弥陀院村
麻柳坝村
贾河沟村
龙归院村
家门迁村
公子坝村
圈角湾村
井场村
大茶壶村
天星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027
男
4205
女
3822
家庭户户数
2363
家庭户总人口(总)
8027
家庭户男
4205
家庭户女
3822
0-14岁(总)
1931
0-14岁男
1013
0-14岁女
918
15-64岁(总)
5302
15-64岁男
2805
15-64岁女
2497
65岁及以上(总)
794
65岁及以上男
387
65岁及以上女
40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970
5、重庆市武隆县天星乡天星乡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全乡3000多人,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发展农生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瓜类等。经济作物有林业、水果、药材、蔬菜等,养殖业以养猪、养牛、养鸡、养鸭、养鱼等为主。2003年撤并入文复乡,镇政府驻萝卜垭,辖原天星乡和文复乡兴隆、楠木、土地、高隆、沙坝、西山等6个村、双山村第2、3、4、5等4个村民小组,面积109.9平方千米,人口89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