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龄草

yán línɡ cǎo
拉丁名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中文名 延龄草
地方名 头顶一颗珠、地珠、芋儿七
科属 延龄草科,延龄草属
保护级别 3
分布 安徽、浙江、福建、湖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现状 渐危种。由于森林采伐过度,破坏了林下延龄草生长的环境,使其分布范围日趋缩小,加上根茎入药,挖掘过量和种子发芽率很低,致使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海拔下限(米) 1000
海拔上限(米) 3200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茎丛生,直立,不分枝,高15-50厘米,基部具褐色膜质鞘。叶纸质,3片,轮生于茎顶端,近菱形、卵状菱形或圆菱形,长6一15厘米,宽5一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具3主脉,近无柄。花两性,单生于叶轮中央,直径2.5一5厘米,花梗长0.7一4厘米;花被片6,卵状披针形或近椭圆形,两轮排列,外轮绿色,长1.5一2.5厘米,宽0.5一1厘米;内轮白色,稀淡紫色,长1.5一2.2厘米,宽0.4-1.8厘米;雄蕊6,花药长3-4毫米,短于花丝或与花丝近等长;子房上位,3室,胚珠多数,花柱3裂。浆果球形,紫黑色,直径1.5一1.8厘米。
特性 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湿润、多雨,云雾多,年平均温8一12C,极端最低温0℃以下,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5---90%,土壤为页岩、板岩、石灰岩、花岗岩等母岩发育形成的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pH值5-6。喜生于林下阴湿、土质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高的林地;在光照强烈和土壤干燥瘠薄的条件下,生长不良,甚至逐渐死亡。延龄草的种子表面成熟时,种胚多发育不全,缺乏发芽的生理基础,只有少数的胚珠产生不定胚,因此,延龄草种子于播种后发芽率很低,这也是造成延龄草数量少和不易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花期3---6月,果期7---9月。
保护价值 延龄草属间断分布于东亚与北美。该属形态解剖较特殊,不同学者对它的分类位置也有不同见解。因此,保护好延龄草,对今后研究延龄草属的系统位置以及植物区系等均有科学意义。延龄草的根茎中含薯蓣皂素,可供药用。
保护措施 应在延龄草分布集中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森林禁伐区,恢复和保护延龄草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已建保护区的产地(如太白山、峨眉山、神农架、黄山、天目山,武夷山)应列为保护对象。同时可在邻近地区和植物园进行繁殖试验和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应在延龄草分布集中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森林禁伐区,恢复和保护延龄草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已建保护区的产地(如太白山、峨眉山、神农架、黄山、天目山,武夷山)应列为保护对象。同时可在邻近地区和植物园进行繁殖试验和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