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贝母

拉丁名 Fritillaria walujewii Regel
中文名 新疆贝母
拉丁科名 Liliaceae
中文科名百合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新疆
现状 渐危种。新疆贝母分布于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由于过度采挖作药用,分布面积和蕴藏量逐渐缩减,为不使其灭绝,应积极采取保护措施。
海拔下限(米) 1300
海拔上限(米) 2000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鳞茎由之枚三角状的鳞片组成,直径1一1.5厘米,外被淡褐色膜质鞘;茎直立,基部具紫色斑点。叶通常最下面的对生,先端不卷曲,中部至上部的对生或3一5轮生,从下向上由线形至披针形,长5.5一10厘米,宽2一9毫米,先端稍卷曲或成钩状。花单生或数朵顶生,钟状,外面淡白绿色,里面深紫色而有黄色小方格及淡白色星点,具3枚先端强烈卷曲的叶状苞片;花被片6,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先端钝,外花被片长3.5-4.5厘米,宽1.2一1.4厘米,比内花被片稍狭而长;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几乎成直角;雄蕊6,短于花被,基部膨大,花药长圆形;花柱长于或与雄蕊等长,柱头3裂。葫果圆柱形,长1.8一3厘米,具6棱;种子多数,褐色。
特性 分布区位于温带西部山地草原区和荒漠区的山地草原带。年平均温1.9℃,1月平均温一11.1℃,7月平均温14.3℃;年降水量500一600毫米。土壤为山地栗钙土或黑钙土,排水良好,以持水量25%左右为最佳。新疆贝母为喜阴好凉的中生植物,不耐严寒,喜散射光。在山区往往和箭叶唐松草Thalictrum simplex L.、草原老鹳草Geranium pratense L.、细叶鸢尾Iris tenuifolia Pall.、短柄草Brachypodium sylvaticum Huds.、新疆党参Codonopsis clematidea (Schrenk) Beauv.、糙苏Phlomis oreophila Kar.et Kir.、全叶青兰Dracocephalum integrifolium Bunge和木贼麻黄Ehedra equisetina Bunge等植物混生。当地面平均温达5℃左右时,地下鳞茎即开始返青出土,4月中旬抽茎,5月中旬开花,6月中旬果实成熟,平均生长期约90天。当年种子成熟后进人休眠期,翌年春萌发,第一年长出1枚披针形叶,鳞茎小如绿豆状、第二年再生出1枚叶或叶增大,第三、四年开始抽茎,生叶4-6,鳞茎直径达1厘米。
保护价值 新疆贝母是一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常用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对研究该属植物系统发育也有一定科学意义。
保护措施 由于不合理采挖,新疆贝母在低山带已绝迹,中山带仅在灌木丛中偶尔发现。建议在分布集中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南山、奇台、玛纳斯地区建立一定面积的保护点,其它分布区内可封山育药,控制采挖,并采收种子进行人工补播,以便复壮更新,持续利用。
栽培要点 宜在凉温生境选择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黑钙土作为栽培地。—般用鳞茎繁殖,用种子繁殖可增加繁殖系数,但生长缓慢。秋播季节在结冻之前,春播在3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