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罕岱姓
博罕岱[博罕岱,读音作bó hàn dài(ㄅㄛˊ ㄏㄢˋ ㄉㄞ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喇沁蒙古博罕岱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罕岱氏,世居喀喇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并简称表特氏,满语为Biaot Hala,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转称博和图氏,满语为Bohtu Hala。
蒙古族博罕岱氏,源出古突厥阿史那部,部中有一分支氏族,酋长为阿史那·博罕。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左右,阿史那·室点密可汗率领西突厥本部以及铁勒部等族十万部众开始西征。他首先同波斯萨珊王朝的库思老一世结盟,共同攻打西域霸主嚈哒。到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左右,西突厥和波斯两国军队在阿姆河会师,并以此河为界瓜分了厌哒的领地。不久,阿史那·室点密又击败了柔然族的残部阿瓦尔部,将其逐往伏尔加河一带,并持续派军追击。因此功绩,阿史那·室点密被封为突厥西部可汗,名义上受东部总可汗的管辖,实际上已经取得了独立发号施令的政治地位。
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三年(公元567年),阿史那·室点密派遣粟特使者摩尼亚赫前往波斯和东罗马帝国,要求控制丝绸贸易,波斯国王库斯老一世拒绝,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虽然表示并不需要丝绸,但是却愿意与西突厥联盟对抗波斯。之后,在阿史那·室点密的进击下,西突厥的势力越过阿姆河,囊括了今阿富汗一带。西突厥同东罗马的同盟关系一直持续到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方才由于东罗马收留阿瓦尔部而破裂。由于阿史那·室点密的努力,突厥的势力范围向西一直拓展到里海,因此,他与土门可汗被一同奉为突厥民族的两大祖先。
阿史那·室点密时期在古突厥历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阿史那·室点密在北朝梁敬帝萧方智太平元年(公元556年)西征以后,就在突厥西部地区割据行政。所以,一般认为阿史那·室点密时期是古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两派的时期。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公元576年),西突厥阿史那·室点密汗去世,继任者是阿史那·玷厥,号称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当时率本部偏居中亚地区一隅,以天下共主自居,觉得位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庭王朝、位于东方的大隋王朝都应当是他的藩属。
当被西突厥驱赶到东欧地区的阿瓦尔部落与拜占庭王朝缔交后,达头可汗就指责拜占庭王朝招降纳叛,冒犯了突厥,因此他对来访的拜占庭使节瓦伦丁大加折辱,强迫他以臣属之礼参加阿史那·室点密可汗的葬礼,之后将拜占庭使节驱逐出境。接着,就派手下的阿史那·博罕酋长率兵攻打拜占庭。阿史那·博罕亲率突厥铁骑曾一度打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欧亚两洲的分界线),并在此后的十年间不停地对拜占庭王朝进行侵扰。
其后,阿史那·达头可汗觉得仅攻打拜占庭王朝不过瘾,于是分兵进袭东方的隋王朝,他屡次亲率骑兵与隋文帝较量,结果被隋文帝杨坚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运用和亲的策略拉拢兵分化西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隋文帝的分化瓦解吓,西突厥内讧,阿史那·突利可汗奔往隋朝,隋文帝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军大破西突厥,夺回了整个河套地区,把隋王朝的边境扩展到阴山以北。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阿史那·玷厥被剥夺可汗之位,西突厥余部瓦解,阿史那·博罕率部退向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并圈地自保,称喀喇沁,即古突厥语“守卫者”。
非常值得史学家深思和探讨的是,在后来的整个大唐王朝时期,阿史那·思摩重组西突厥,其后西突厥多次投唐又叛唐,直至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王朝派伊犁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等率军征讨西域,阿史那·贺鲁可汗所部西突厥被击溃,苏定方在石国苏咄城(今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俘获阿史那·贺鲁可汗,西突厥就此灭亡。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中,阿史那·博罕创立的喀喇沁部却一直未参与,反而逐渐稳定发展和壮大,直到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的系列战争中融入蒙古,最后成为著名的喀喇沁蒙古。
阿史那·博罕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博罕岱氏。“岱”在蒙语中是“特别”、“非常”的意思,特指博罕岱氏一族的特殊来源。
蒙古族、满族博罕岱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杨氏、庄氏、博氏等。
二.郡望:
喀喇沁: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业定居生活。进入夏王朝以来,喀喇沁旗大地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活动在旗境内的先民们弯弓跃马,指点江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据《诗经》《商公布玄鸟》及荀子《成相篇》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两岸。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南沙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辖。魏、晋两朝以后,鲜宇文部东造成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东乐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国。耶律·阿保机吸收汉文化,拓展缰土,创契丹大小字,兴办农牧业,成为雄居北方的强大政权。旗内耶律·琮墓葬记载其为耶律家庭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内发现的辽代文物证明辽朝暑期农物业生产兴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繁荣景象。金国灭辽国后,战争频仍,经济衰退。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属上都路辖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为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兀良哈部的先祖。喀喇沁旗(县)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三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如今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石牌坊仍记载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康熙大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朝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九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民国年间喀喇沁地区属热河省管辖,东北沦陷时期为伪热河省辖区,抗日战争结束后,喀喇沁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