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曼

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托尔曼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后入哈佛大学从师霍尔特学心理学,191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当研究生期间,曾专程去德国接受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的指导,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数年后,任加州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从事教学研究达三十余年。1950年转至哈佛大学,1953年又转至芝加哥大学任教。193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并曾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托尔曼的主要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1932)、<<战争的内驱力>>(1942)、<<托尔曼自传>>(1952)。此外,他的学生们还选辑出版了<<托尔曼论文集>>(1951)。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他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